时间:2018-12-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马上就过年了

可是小编一点也没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没有红红火火的装饰,也没有挨家串门的热闹

好像少了小时候的那种仪式感和期待感

小时候,一到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一直到年三十,家里天天蒸汽弥漫,香气弥漫

这是年的味道,让人晚上都幸福的睡不着的味道…

小时候的民谣是这样唱的:

关于过年,东北的民歌唱道:

年到年到,糕糖祭灶,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要顶大毡帽,老太太要块大黏糕。

还有一个民谣道出了黑龙江过年的习俗:

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儿时最期待过年了

有新衣服穿,有许多零食

还有压岁钱拿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年味渐渐淡去

最怀念的还是那个热闹腾腾的年味

还记得,以前到了腊月,就要杀猪了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童谣过去在东北农村广为流传。

过去杀猪在东北农家算是一件大事。进入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

还记得,以前到了腊月十几,就要开始赶集了

小时候年前赶大集真是人山人海的,新衣服,灯笼,糖块,鸡鸭鱼肉,水果,冻梨,冻柿子,春联,鞭炮,挂历…妈妈会买回家一张大大的挂画,一个小胖姑娘或者小胖小子抱着个大鲤鱼!

当然还不忘带几把塑料花,这两样就是家中最重要的装饰品了,合照都要挨着它。

还记得,到了二十三过小年,就要吃灶糖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过小年”这天起,就算是正式开始了“过年”的筹备。

哈尔滨人过小年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灶糖如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还记得,腊月二十四,怎么逃也逃不过的大扫除

到了二十四这天,哈尔滨人的迎年活动就是“扫房”,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迎接新年。

扫灰尘,洗床单被罩窗帘衣服,能洗的都洗了,擦玻璃,擦天棚,每个角落都清扫一遍,这绝对是过年前最难熬的一关啦,不能出去玩,被父母抓去大扫除。

还记得,腊月二十五,就要吃豆腐,抢头富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因豆腐与“头富”音相似,被寄予了新年要“富贵”的希望。

那时候豆腐都是自家磨的,吃起来鲜嫩可口,每次都能干掉一大碗!

还记得,腊月二十六,就要开始煮年肉

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对肉的渴望尤为强烈,能吃上一大碗蘸蒜泥的瘦肉,这就是年的特权,烀一大锅肉,满屋子都是肉香,这种等待的煎熬和吃上肉的满足,只有小时候才有!

杀年鸡,鸡、鱼、肘子、排骨是小时候过年的标准套餐!

买一堆冻鱼,年夜饭那天吃的是活鱼,什么最好的食材都留到过年的那天!

还记得,哈尔滨过年一定有“馒头”的习俗

以前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

蒸馒头、蒸黏豆包,蒸好以后放到外面冻起来,过年时只要放在锅里热一下就可以慢慢享用了。

还记得,年三十那一顿是一年中最讲究的

通常这顿饭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这四样菜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这顿饭就显得非常不“地道”、不“东北”。

而且,鱼必须是鲤鱼,取意年年有“余”,表示“吉庆有余”、“连年有余”。

此外,大年三十晚还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吃完年夜饭,开始吃冻梨、冻柿子。由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还记得,大年三十晚痴痴地盼着春晚

那时候,春节联欢晚会还不像现在这样,地位可崇高了。吃完年夜饭,一家好多口早早就拿好瓜子水果,守在电视机前,等着赵忠祥、赵本山的出现!

那时候全家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才叫过年!

还记得,初五一定要吃饺子

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还记得,那时候过年我们都贴窗花

过年,东北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非常有喜庆的节日气氛。

当然在东北还有一种特别的窗花——冰窗花。那是因为东北的冬天冷得又早又狠,早起拉开窗帘就会有冰窗花挂满玻璃窗。现在供暖条件好了,很少见了。

还记得,祭神祭祖糕点主要是萨其马、蜜供等

老东北春节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

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还记得,以前过年最喜欢看大人踩高跷

踩高跷和扭秧歌向来都是我们东北人的挚爱,一到过大年这些传统项目便大频率的曝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体验到的不只是过年的喜庆,更多的还是来年的好兆头。

还记得,以前过年才能穿到盼了好久的新衣服

除了年夜饭、压岁钱,穿新衣服是小时候过年最大的盼头。那时候,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全指望过年的时候了。

从买回家到大年初一穿那段时间真是特别难熬,趁大人不注意,总要溜进衣柜里,翻出来偷偷试穿过把瘾。那种喜乐和满足在等待中越熬越浓,直到除夕晚上把它们搬出来放在床头,整整齐齐地从头到脚码好,这种期盼值升至巅峰。

一觉睡醒之后,以最快速度穿上所有新行头,那种满足感至今难忘。

还记得,以前最爱的是家中这些特色“零食”

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这些绝对是东北特色零食,咬一口直流甜水还嘎嘎冰牙!

散装糖整一盘子,来小孩了给一块,每次总是藏一兜,趁着爸妈忙碌的时候偷偷吃,硬糖软糖酥糖各种的都有。

虽然现在能尝到各种进口零食,但是最还是怀念的还是小时候那简单的味道!

还记得,新年不许说粗话不许扫地不许哭

新年第一天,爸爸妈妈看上去都慈祥了很多呢,你可以调皮放纵赛脸都不会被一顿胖揍,没事,过年嘛。只是有一个禁忌,尤其不能说“死”字,那多不吉利。

还记得,正月里不能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不好,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

还记得,拜年串门一定要穿大口袋的衣服

过年嘴一定要甜,因为不仅能得到好吃的,还能得到平时不敢想的金额的压岁钱!

那时候的红包只有几十块钱,但对我们来说那也是巨款啊!放在兜里怕掉了,放在其他地方怕偷了。当然,到了第二天妈妈一定会说:你的红包拿来,我先帮你保管着。妈,你说,我小时候那些红包什么时候还我?

还记得,那时最喜欢正月里的亲戚大聚会

过年的时候家里的亲戚都会回来,姑姑姑父骑着自行车带着好几个孩子,平时不常见的哥哥哥姐姐都能见,结交超级多的新的玩伴,一群孩子跑里跑外,叽叽喳喳的才叫过年!

小伙伴们一起玩摔炮,嘭嘭嘭,总是爱去吓女生们。

小时候,

年是爸买回来的肉,

是妈给我买的新衣裳,

是兜里舍不得花的那几毛钱,

是那噼里啪啦金花四渐的一挂小鞭儿。

小时候年是期盼…

长大了,

年是超市里的拥挤,

是忙活了半天做好的饭菜谁都吃不下,

是天南地北的奔波。

生活越来越好,

可那份快乐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

长大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小时候的春节才叫过年,

现在充其量只能算放假!

你觉得呢?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治疗原则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是哪家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