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好 http://m.39.net/pf/a_4323028.html 《红楼梦》里话锦州 老版《红楼梦》影视剧照 新版《红楼梦》影视剧照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书中所记通灵“顽石”的原型,应该是锦州城南罕王殿山(俗称南山)上的三块石。 锦州南山罕王壂遗址 这一传说,或许不仅仅是“传说”。事关《红楼梦》缘起的背景,还要到《红楼梦》(新疆人民出版社等年)里探寻究竟。 神奇的石头 南山三块石原貌与今貌对比图 三块石,曾经是矗立在罕王殿主峰东侧山脊上的自然奇观。传说,这里曾经是女娲补天之处。 南山三块石老照片 从山南平地往上看,三块石,宛如戴着“雷锋帽”的人物头像。“多人推不动,一人推得动”;“人推不动,风吹得动”;……。桃园村里年至耄耋的乡亲,还能生动描述各自记忆中的三块石的险峻和神奇。 三块石顶部的那块巨石,有多大呢?乡亲们说,四个人坐在上面打扑克,绰(chāo)绰有余。 明朝末年,老罕王努尔哈赤年青时,从李成梁的总兵府中逃离,曾在石上躲过军兵的追杀。金又山先生的《松锦历史传说》(锦州市松山新区文教局编印年),有篇章专门记述这一传说。 南山最高峰-曾叫乳峰山 为了祈求三块石更好的护佑,后金政权与明军开战之初,努尔哈赤曾经率部到此设帐“坐殿”,并敕封三块石为“罕王殿”。后来,罕王殿取代乳峰山,成为这座山的名字。 “罕王殿山是昔日辽沈战役的一处战场……。”——新浪(年06月13日)转自光明网《锦州:在新的“辽沈战役”中振兴》 历史图片 将三块石当成神石祭拜,在努尔哈赤的后裔中世代相传。因为分布在天南海北,往来罕王殿多有不便。于是,满族人便在自家院里的神竿根部放置三块石头作为“神石”的化身,并且逐渐融入满族传统文化之中。有观点认为,“神石”的原型是努尔哈赤狩猎时“架锅石”,是否也有些“无稽”呢? 满族庭院里的索伦杆 家道败落之时,尚且不忘“沐皇恩”且“延世泽”,体现着作者对“上”的膜拜。将女娲补天当成“无稽”之谈,或不足为怪;把“罕王坐殿”看作历史事件,属合情合理。 曹雪芹像 当曹雪芹邂逅三块石,创作的灵感汹涌澎湃,“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第一回) 网传当时某兵团炸毁三块石前的合影,上红圈为毛主席像,下为炸药包 文革期间,三块石在劫难逃。在破除封建迷信的大旗之下,被炸毁了。如今,空余基座,引颈问天。 真切的山水 新版《红楼梦》影视剧照 如果说,《石头记》“缘起”三块石带有偶然性,那么《红楼梦》故事背景中一系列的地理要素,应该能够为其真实性提供充份(份额充足)的佐证。 明清杏山与松山之间古战场鸟瞰图 其一,大荒山(第一回)。松锦大战,是明朝末年围绕松山和锦州两城展开的明清大决战。战争历时两年,以明军惨败,主帅洪承畴被俘而告终。他效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出一首七律《过锦州》,成为后世的笑柄。 松山古城鸟瞰图(左上凸起山峰即为南山最高峰) 古城松山被夷为平地,片甲不存,无疑是那个年代世上最荒凉的“山”。荒凉得“白骨如山忘姓氏”(第八回)。大荒山,名为山,实指城——松山城。 其二,无稽崖(第一回)。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处的三块石,被曹雪芹当成“无稽崖”,在“满纸荒唐言”中,可谓一大“荒唐”。 荒唐与荒凉叠加,令曹翁慨叹:“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第八回) 其三,西方灵河(第一回)。辽河,呈抛物线形。历史上的辽东或辽西,似乎从来都无法以辽河划界。于辽河上游,锦州属于辽东;于辽河下游,锦州属于辽西。如今所谓的辽西,实指辽宁省的西部,而非辽河流域的西部。战国时期,并存的辽西辽东两郡,分界线却是今日的大凌河(下游)。 与西方灵河对应的,应该是今天辽西的大小凌河。凌河,辽代叫灵河,金代以后改为现名。真作假,假作真,灵河与凌河,实属一条河。与凌河相关的地名,朝阳有凌源县,锦州有凌河区和凌海市暨大凌河镇。 其四,三生石(第一回)。灵河岸上三生石,又涉及“三”和“石”,难免让人想到三块石。 其五,绛珠草(第一回),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的绛珠草,是否应该是秋日“降朱”于灵(凌)河入海口的盐隰菜呢? 盐隰菜,是赤碱蓬(碱蓬草)的方言称谓。生生不息的赤碱蓬,越到深秋颜色越红。因为其它植物无法生长,盐隰菜能把海滩染成纯粹的红色。所谓的“红海滩”,其实是秋日海滩上密密匝匝的盐隰菜。 其六,西海沿子(第五十二回)。宝琴说自己八岁时,跟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还能看到“真真国”的女孩子。 而称“滨”为“沿(yàn)”,是东北“惯例”。“江沿儿”,在哈尔滨专指专指松花江的滨江公园。 若有西海沿子,应该先有西海口。滨海新区天桥街道的西海口村,迄今为止是网络搜索结果中唯一的建制地名。既有东海口(今南凌渔港),又有西海口,锦州的海岸资源得天独厚。清朝雍正三年开始建造的锦州天后宫,是我国黄河以北最大的妈祖庙,也是锦州在清初以及之前海运昌盛的客观写照。到西海口买洋货,看“西洋景儿”,在彼时应该不用虚构。 而昔日的“西海沿子”,已经建成全面对外开放的国际商港——锦州港。进港出港的外籍海员身边,摭(zhǐ)不定真有来自当年“真真国”的女孩子。” 其七,黑山(第五十三回)。庄头乌进孝,来自黑山村。锦州及其周边,不乏黑山之名。黑山县有小黑山,葫芦岛的建昌和朝阳的北票都有大黑山。在黑山县,还发生过著名的黑山阻击战。而乌进孝所说“外头”的黑山村,无疑应该位于关外。 其八,山坳海沿子(第五十三回)。辽西走廊,山坳连着海沿子。走廊西端的山海关,因此得名。乌进孝所言“外头”,与贾蓉所言“山坳海沿子”,应该共同指向山海关外的辽西走廊吧? 其九,屯。不仅刘姥姥的家在“屯里”(第百十九回),连送还巧姐的车都是“屯车”(同前)。 因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多次充当改朝换代的“演兵场”,辽西走廊的古文化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和流民特征。表现在聚落的称谓上,屯、台、营、卫和所等司空见惯。真正叫“村”的村庄,难得一见。 其十,大荒(第百二十回)。锦州,素有内屏畿甸外控要荒之称。所谓要荒,除了北大荒,还有南大荒。 “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大荒之地,龙兴在斯,故里在斯,魂牵在斯,归宿在斯。 美妙的方言 方言多美妙,曹翁最知道。 作为语言的集大成者,《红楼梦》能让天南海北的人们,或多或少都能读到自己家乡的方言。 然而,有些方言语汇,对于缺少生活经历的人,是难以准确理解的。哪怕是文字素养极高的方家,如果没吃过梨子,硬要讲出梨子的滋味,恐怕连他(她)自己都可能不知道在说什么。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画像 其一,老婆汉(hán)像(第五十一回),较比(比较)典型。 “虽是汉子,却是一副女人般婆婆妈妈、胆小怕事的样子。”——出自拥有“红学泰斗”桂冠的周汝昌主编的《红楼梦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年)的释文,似乎是对“蝎蝎螫螫”和“老婆汉像”两个词的主观揣度,而不是对“老婆汉像”一个词的客观诠释。“形容胆小怕事的样子”,恰恰是该词典里“蝎蝎螫螫”的释文。 婆婆妈妈和胆小怕事,用在“混世魔王”(第三回)贾宝玉的身上,于情于理难以说通。 自幼“享用”过母亲的揶揄,“老婆汉像”在不才脑海里的印记十分清晰。正因为如此,上小学时首次在《红楼梦》中读到“老婆汉像”,让不才的“小心脏”受到了“小震撼”:目不识丁的母亲,与文学泰斗竟有“共同语言”! 愚以为,“老婆汉像”,只是一种状态,不是一种性情,更与胆子大小无干。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年)对该词的释文,是“男行女事之态。多用于男子操持女红或与女性为伍之时。” 例如:小强老婆汉像的,又去织毛衣咧。 而不织毛衣的时候,小强不一定缺少男人气,不一定还会“老婆汉像”。 《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老婆汉像”,尚未被当成一个独立的词,尚未得到恰当的诠释,尚且难以见到第二个使用者。因此,能否从反面证明:老婆汉像,作为语音,只能在锦州人的口头听到;作为文字,只能在曹雪芹的笔下见到。 老版《红楼梦》剧照 其二,鸦没雀冻(yǎmoqiǎodòng),较比蹊跷。 “鸦似隐没,雀若冻僵。无影无形且无声无息。”——拙作《东北方言注疏》中对“鸦没雀冻”的释文,依据的是方言的语音和韵书的构词。 “冻雀”,可见于中国青年网(年3月24日)《声律启蒙·六麻》之“赪鳞对白鹭,冻雀对昏鸦”。 概因受到“没”和“雀”两字方音(异读)以及“雀冻”构词的困扰,坊间可见“鸦没雀动”和“鸦模雀动”等“鸦没雀冻”的“变体”。 而《红楼梦》将其变作“鸦没雀静”(第五十回),或因曹翁对方言本字的“疑惑”和“修正”使然。“这四个字俗语中常闻,但不能落纸笔耳,便欲写时竟不知系何四字。”说到这里,脂砚斋评语的话锋一转,断定“鸦没雀静”四字“不可移易”。哪曾想,到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华夏出版社年)里,“鸦没雀静”四个字,竟然“移易”三个,变成了“哑默悄静”(第二十七回)。面目全非咧。 尹世超主编《东北方言概念词典》(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年)更是认为,“鸦默雀静”同“鸦没雀动”。令“静”与“动”同,大不易矣。 或因“冻”字忒费猜详,又因“鸦没雀静”和“哑默悄静”难以认同,后人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干脆砍掉第四字,代之以三字格的“鸦默悄”、“哑默悄”或“哑没悄”等(据《东北方言注疏》),令“鸦没雀冻”的文彩荡然无存。 网易博主倚马吟风先生发表于年的《除夕感言》,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一篇,能够在互联网上“原封不动”地查到“鸦没雀冻”的文章。特意标注“东北方言原创”的《除夕感言》说:“早时年间,半夜才兴放炮仗。11点前,都是鸦没雀冻的……。”注册资料显示,倚马吟风先生,是鞍山的一位教师。 86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其三,母鸡一窝,较比冷僻。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兴儿为讨好“二尤”,借邢夫人之口“编派”凤姐儿,说凤姐儿属于“雀儿拣着旺处飞”的“黑母鸡一窝儿”——惯于“攀高枝”且心地较“黑”的那类女人。 原文:如今连他正经婆婆太太都嫌了他,说他“雀儿拣着旺处飞,黑母鸡一窝儿,自家的事不管,倒替人家去瞎张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特立独行者索居。用东北话说,叫作“公鸡一窝,母鸡一窝,鼓鼓头单趴着。”鼓鼓头(gùgutóu),原指禽之羽冠,代指有羽冠之禽。 此处之“窝”,对应“趴着”,属动词,表示“进窝”或“上窝”。 或因为对东北话了解不多,和讯网(无日期)《黑母鸡一窝儿》认为,“‘黑母鸡一窝儿’则几乎绝迹于人口,渐成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语了。”《红楼梦辞典》更干脆,无论“黑母鸡”、“母鸡”还是“窝”,完全没有触及。 较比特别的方言语汇,还有“鸡生鹅(ngě)斗”、“刀斩斧切(qí)”和“靠色(shǎi)”等。前两者,分别被曹翁或印行者“修正”成了鸡“声”鹅斗和刀斩斧“齐”以及旧行本的刀斩斧“截”(据《红楼梦辞典》)。至于“靠色”(第四十九回),无论坊间和还是学界,较少有人把它当成一种颜色,《红楼梦辞典》甚至没有把它当成一个词条。 金无足赤,瑕不掩瑜。文学经典里,存在些许错别字,不足为怪。除了前述几例,还有焐手之焐,曹翁多次写作“渥”(第五十一回等),旧行本还曾写作“握”(据《红楼梦辞典》)。而焐之语用,早在元朝李文蔚的《燕青博鱼》和马致远的《青衫泪》中,已经能够见到。 诸如此类,毋庸赘述。 迷离的身世 位于北京香山的曹雪芹纪念馆,因某些学者认为是曹雪芹晚年生活和写作的地方而建。据说,该馆是唯一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直接关系的地方。 从青少年到晚年,曹雪芹生平最重要的时段,颇似一团迷雾。依据真切的山水和美妙的方言,能否驱散这团迷雾呢? 不才以为,《红楼梦》里最完美的人物,非刘姥姥莫属。风趣、豁达、睿智、勇敢和担当集于一身,而且能在“势败家亡”之际救贾府人于水火——将巧姐接到自己在“屯里”的家。之所以在这个老妪身上挥洒大量的笔墨,概因曹翁不仅在“暗表”自身的境遇,似乎也在倾诉对恩人的感激。 对此,借警幻仙境的判词(第五回),曹翁做过直截了当的表白:“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危难之时,曹翁假托少年宝玉又借巧姐之名,随刘姥姥躲到“外头”(第百十九回),栖身于“山坳海沿子”的“屯里”,成为彼时锦州某屯的“外来户”。 既是枉入红尘,岂知福祸相依。有锦州山水的滋养和锦州文化的陶冶,方有“三块石”撞击出《石头记》的火花。否则,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可能以别样的面目传世。 吴歌 吴歌,锦州人,现为高级经济师、辽西区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和凌河区作家协会代主席,有金融专业论文和业余摄影作品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其生长、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涉及锦州、大连、赤峰、呼和浩特、南宁和北京等方言片区,为其考证东北方言累积了素材。他以经济师的别样视角和严谨态度,历经廿余年的考证和六年多的写作,成就了自己“抢救东北方言”的追求。其代表作有《东北方言注疏》等。 爱我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