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辽西农村30年前,那些珍贵的照片

看到这些珍贵的照片时候震撼了,作为咱这地区的人,对辽西地区的了解及小时候总去亲属家走亲戚时看到的和照片上的几乎一样。这些老照片说明了当时的生活起居概况。把这些照片整理出来,让更多人知道那时候的人的淳朴善良。让70,80,90后生在北方农村的我们,来共同回忆的一下,哪年、那事!

为了让大家多了解一下咱这的农村的习俗,文图并茂。

鸡窝(用稻草编制的鸡窝,鸡下蛋时,特舒服。好窝下好蛋鸡的美食苞米)老碾盘(用于碾磨粮食的工具,也是驴的VIP专享)至今还有地名叫碾子沟的地方。

鞭子(用于驱赶牛、马拉车的工具,在本山大叔的小品《三鞭子》的大家见过。

皮梧露鞋(因为四五十年代的交通运输主要靠马车,冬天的车老板必须要有双耐寒耐磨的鞋,在鞋内垫上东北的梧露草,非常暖和舒服。)我大姨家的那瓦房都是用大车用马一点点的运来的瓦石料盖起来的。

土办法杀年猪(在年关底将近,把家养了足年猪杀了过春节,一般的猪都在多斤。现在没有养这么大的猪了,也不怎么杀了。)这样的年猪在凌源、朝阳、建昌一些地方还是有的,而且那猪肉特别香。

做棉袄(东北的大棉裤、二棉袄,现在只有老人还穿,年轻人再也不穿了)

哪个年代,那家不三四个孩子啊!孩子和鸭子比数量呢!还是计划生育好!现在生那么多也养不起啊?现在国家放开二胎政策,估计在一段时间内,没人原意在生二胎了,因为现在一样养不起。

小时候,玩的老鹰抓小鸡。儿时的快乐!大一点的孩子领着一帮小崽子在后边甩来甩去的,呵呵。

乡情---看望生病的多年老姊妹(农村没有什么好东西,自家鸡下的蛋,和黑牛豆奶。风风雨雨几十年的相处,感情深厚!小时候记得谁家要是生个孩子,有河套的地方能有虾米,用网子捞回来和咸菜噶的炒成咸菜,去看望。

闲时一旦烟,晒过活神仙!(眼袋杆够长吧!旱烟非常够劲!狗皮帽现在很少见了。)这叫晒墙根,一帮老人在农闲暇时候,就出来在抽根烟,捞闲嗑,一般都在天暖和时候。

农闲时,看几把小牌,娱乐一下!(东北特有的纸牌,现在没有人玩了,改成麻将了。)是叫看牌,见过,好像是塑料的,或者叫牌九啥的。

跳皮筋(东北丫蛋们的最爱,现在没有人跳了,都上网玩游戏了。)跳方格,跳大绳,踢毽子。都是那时候的娱乐的方式。

最纯朴的秧歌(没有像样服饰,开心就好!)这样的风俗,在凌源,建昌河北青龙交界的方还保留着,一般都是正月里去给大户人家拜年,比如村长家,比如村政府,或者哪个有钱的主,那时候好像是,有给5块的,有给10块的,再有就是50的了。

煮黄豆(农村制作大酱的原料。想起小葱蘸大酱、黄瓜,那个美呀!)这个辽西农村的还都应该有。我家亲亲就总给我拿那大酱,确实好吃。

大酱块制作(将煮熟的黄豆,倒碎,摔打成块,用纸包好存放,进行下酱)好像叫酱引子,把它做成很大一块一块的。

打场(东北把成熟的粮食作物,收获到家,在场院加工晾晒)这个场要做的有讲究的,先找出一块空地,把地弄平,用水弄湿之后,再用滚子用驴一圈一圈的压实,晒干,之后,才能把农作物弄到上边用滚子,压碎,(把粮食和皮分离,以前有种东西叫风车,就是人工绕的那种。)

大冬天的,坐在火炕上,烤着火盆,抽着眼袋,老姊妹唠唠嗑。(东北的老姑娘叼着大烟袋,现在可没有那个姑娘吸烟了,火盆、炕席再也看不见了。)火盆是用泥巴做的,我们家以前就有。

1寸的黑白电视机、单卡录音机那时候的家庭可以了!还有自己设计的什么机器,有头脑的人才!不知道干什么用的?那时候总是停电,也特别有思,奇怪的是,专门晚上停电,白天来电。到现在我都弄明白怎么回事。

屋内报纸糊的墙,外地原色泥墙。(现在农村托邓爷爷的福,老房子没有了。)

泥草房(冬暖夏凉的建筑,现在被砖瓦房和楼房取而代之)这种泥草房,我见过的比较多,我妈告诉我他们那时候都是这种房子。

包豆包(旧时,东北冬天粗粮细做的一种食物,以年糯米为皮,豆沙为馅。现在的生活的水平高了,年轻人不喜欢吃。这个习俗渐渐的淡化了。)这种豆包,在辽西还是每年都有人包的。

一般豆馅的多,还有一种是柴馅的,小时候最爱玩的时候给豆包打红点,呵呵。

盐葫芦(用于存放使用盐,过去使用的散装的大粒盐)铁菜刀(现在用的都是不锈钢的菜刀,铁菜刀很少见了。)菜墩(用时间长掉木渣的木菜墩,现在个人家用的少了,饭店经常见到。)

牛老板(身穿羊皮袄,头戴狗皮帽,多么憨厚老实的笑容!纯东北农村爷们!)

爆苞米花(孩子的最爱,过去的爆米花,真香啊!自己带苞米,1块钱3锅。)这个不稀奇,现在在三角公园也有。

东北过去典型的民居(齐整整篱笆院,两家小草房。庞龙《我的家在东北》歌中描述的。)

轱辘井(现在轱辘不用了,被电泵代替了。那时候在自己家中有小井,是村里人最羡慕的事。)

孵化(在炕上孵化鹅仔、鸭仔,因为鹅鸭趴窝少,所以人工孵化。母鸡在趴窝孵小鸡。这活现在年轻人都不会干!孵化需要一定技术经验。)

打玉米(打玉米交公粮在农村是农民主要经济来源,将粮食交给国家,将粮食变成钱。钱用于家庭开销。)

暖意洋洋(在东北正中午时,房檐上的积雪开始融化,鸡也在窗沿上晒太阳。)

琢磨事(一年之计在于春,想一想明年种啥?还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打麻绳(自己做的鞋,鞋底用麻绳纳的,麻绳需要手工捻制。现在这手艺失传了。)两个小男孩叫大双二双,现在都是30好几的人了,大双他儿子都上5年级了。

整两口小酒(有事没事,有菜没菜,都得喝二两,东北爷们海量!

盼望(快过年了,打工儿子咋?没有回来。儿走千里父担忧。)

感受丰收喜悦的孩子(这那是苞米,是黄金。)

鸡妈妈与小鸡(鸡妈妈在想,等天气暖和,妈妈带你们到外面走走。)

大铡刀(这刀可没有法和包公的铡刀相比,包公的是铡人的,这是铡草的。现在看不见了,被现代化的铡草机取代了。)

大白猫(邓爷爷说过:“黑猫白猫抓住耗子是好猫”)

放牛馆(小牛倌,刚刚的。现在想放牛,先交元罚款再放,国家规定封山育林,牛只能在家圈养。)

老人与古董(仔细看一看,箱盖上的几件物件在现在应该值点钱?大红箱子很气派!

燎猪头(在东北农历二月初二有燎猪头吃猪头的习俗,现在只保留吃了,没有自己燎的,都买熟食猪头肉。)

立灯笼杆(在春节前,每家每户都要立灯笼杆的习俗,增添节日气氛。)

黄牛(在东北用黄泥耕田拉车,也是农村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有母牛下母牛,三年五个头的说法。)

抓旮旯咯口袋(旮旯咯是猪蹄骨的一块部分,形状比较圆滑。口袋是用布缝制,内装粮食或沙土。两物在一起供女孩子们玩耍的一种游戏。)

别忘了填写评论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