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534559.html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全会精神力量凝聚到各项工作任务上来,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联合开展了“深学笃行全会精神我为凌源发展献良策”为主题的理论文章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全市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广泛参与,上报的理论文章主题突出,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现将部分获奖作品陆续刊登,以飨读者。

以文化建设助力凌源乡村振兴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市第二高级中学李中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乡村治理是处于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的任务在乡村。因此,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切入口。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以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治理发展,实现文化建设与乡村治理现代化融合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一、文化建设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意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文化作为人的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乡土、乡情、乡邻、乡音、乡风等构成的中国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基因。在数千年乡村治理的实践中,文化治理对保持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延续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凌源乡村治理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文化建设在凌源乡村治理中出现短板,具体表现为:(一)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而乡村居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的参与度低,积极性差。(二)农民群体对乡土、乡情、乡邻、乡音、乡风等方面的认同度偏低,自发传承乡村文化的主体意识淡薄,乡村固有的文化根基和载体正在日渐消失。(三)乡村资源闲置较多,文化产业潜力没有被充分激发。(四)乡村陈规陋习依然存在。农闲时很多人参与赌博,搞封建迷信活动,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总之现阶段,乡村发展与城市相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适合现代乡村治理的措施来摆脱这种短板。三、新时代凌源乡村治理中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乡村振兴的枝繁与叶茂,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滋养。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深化村民自治,重要着力点和发力点就是注重和提升文化建设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具体措施如下:(一)完善村民自治,增强村民传承乡村文化的主体意识村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村民,村委会要确立村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广大农民在文化建设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提升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引导村民开展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设立乡村大舞台,“群众演、演群众”,高度重视和挖掘内置于乡村熟人社会中的道德力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摒弃陈规陋习,注重以文化育人,繁荣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并通过短视频把村民创作的积极向上的文化节目传播出去,这样在武装村民头脑的过程中,将共识凝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上来。既让村民富了“脑袋”,又富了“口袋”,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塑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时代村民,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及其治理的受益者、建设者和治理者,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安居才能乐业,村和才能业兴,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为乡村“留住人、吸引人”,推动乡村振兴及其治理现代化行稳致远。(二)“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而要做到这些,最佳途径就是“送文化”下乡。在“送文化”过程中实现“种文化”。而“送文化”就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学校的主体是学生,以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科为例,现有社团30多个,学生多名,半数以上学生来自凌源市的各个乡村,每名学生都是一张活名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假期入村入镇开展实践活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乡风民情。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国学社团可以搜集族谱家训,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推进乡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教育引导村民向上行善、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勤俭持家;红山文化社团可以充分发掘和保护我国广大乡村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切实保护好红山优秀文化遗产,推动红山优秀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开发利用;摄影社团要通过摄影,宣传好热水汤温泉度假村、大河北原始森林、凌源花都等旅游景点,促进旅游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雕刻社团在农村带领村民学习根雕艺术;服装设计社团带领村民挖掘传统的手工编织和一些饰品的制作,通过互联网将村民的作品销往全国各地。这既能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给村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舞蹈社团和合唱社团带领村民唱红歌,把红歌引进村民喜爱的广场舞中,不断增强乡村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和村民懂党史、知革命、念党恩、怀初心,在乡村土壤中播种红色种子,结出红色果实。使村民不离家乡也能发家致富奔小康,让乡村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以农村、农民、农业为主线,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推动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又给村民以道德滋养。与此同时,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会潜移默化的种下爱家乡的种子,在学业有成后乐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使凌源乡村的发展后继有人,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三)发挥乡村第一书记作用一是第一书记要带领村民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保证、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第一书记要带领村民深入挖掘乡村红色文化符号,盘活红色文化资源,让革命文化在乡村薪火相传。比如,可以组织村民学习郭俊卿事迹,郭俊卿(年6月一年9月),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子(今三十家子镇)北店村人,于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年到年,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在年9月召开的全国群英会上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荣誉称号。通过收集、整理和编写这些革命故事,推出优秀红色文艺作品,构建立体传播平台,在乡村的中小学及各教育机构开展各类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旅游,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革命文化,使乡村人念党恩,跟党走。二是第一书记要推动乡村互联网文化建设。围绕构建“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强调服务群众,突出服务事项,打通文化服务与社会管理平台,提升运用互联网服务群众能力,不断开发适应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服务功能。第一书记要带领农民群众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利用电商平台发展农村经济,激发农村创新创业的热情,促进农民减贫脱贫和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插上互联网翅膀。三是在第一书记引领下,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好发展生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俗话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里打破是生命。第一书记要以突出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主线,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吸引科技人才服务乡村,外乡贤能人才返乡投资兴业,青年人才回乡下乡创新创业,真正发挥凌源市青年人才孵化基地作用,这样就能形成支持乡村振兴的人才合力,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凌源广大乡村拥有丰富的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资源,比如大河北的原始森林、河坎子的水上乐园等等,这些都是乡村发展文化产业重要基础。要激发政府、企业、村民等主体活力,大力发展以美丽为资源的经济形式,探索农业与旅游、养老、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模式,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和农村健康养老等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用“美丽经济”反哺“美丽资源”,形成资源和经济间的良性循环,增强乡村农业发展的新动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增收致富,形成文化、生态、乡村、农民多方共赢的局面。总之,乡村的吸引力不仅来自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更来自乡音乡愁的人文之美。在创新中发展,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文化因子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只要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就能彻底打通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