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8/5941636.html在北京城南,离紫禁城不远,有一座宏伟的建筑——祈年殿,像天外来客掩映在松柏之间。视觉中国在它的南边,是汉白玉栏杆筑起的三层祭坛。串缀起这两座宏伟建筑的,是一条长米、宽30米的神道,其他建筑或在这条中轴线上、或沿这条中轴线左右对称、依次铺排。这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冬至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天坛。北京天坛鸟瞰。视觉中国神奇的是,这种三层起坛、天圆地方、沿中轴线左右布局的建筑理念,连同北庙南坛、敬天法祖的传统,早在五千年前就已出现,并且绵延至今。年伊始,随着京沈高铁沈阳至承德段开通,位于辽宁朝阳一个名叫牛河梁的经停小站,逐渐走入人们视线。在那里,考古学家发现了年前的祭坛。牛河梁第二地点积石冢与祭坛。中间祭坛像北京天坛的圜丘,后部积石冢像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方基。只是,比起“闹中取静”的北京天坛,牛河梁祭祀建筑群更显恢宏和开阔:方圆50平方公里群山,女神庙雄居海拔多米梁顶,祭坛、积石冢、大平台、金字塔等40多处祭祀性建筑,星罗棋布在周边大小山头,既错落有致,又遥相呼应。让人登高一望,年辉煌文明尽收眼底。山海关外、西辽河流域,年前的“天坛鼻祖”与后世祭祀址无论类型、结构、组合,还是布局都惊人神似,而且一脉相承,难怪人们惊呼:我们都上了秦始皇的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都是长城以南的事儿,却原来,长城以北有我们“更老的老家”。西辽河流域惊现年前的“天坛鼻祖”“山海关外的辽西一直被视为古文化的偏远地区,就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考古来说,文献记载很少。”然而,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郭大顺,自年分配到辽宁后,目光始终未离开那片红土地。因为他知道,早在上世纪初,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就在内蒙赤峰市郊那片褐红色的山峦,嗅到了远古文明的气息;二三十年代,自然科学博士桑志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也先后来过这里,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早在年,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李济就提出了“长城以北列祖列宗”的观点,并敦促同行:“我们应当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腿,到长城以北去找中国古代史的资料,那里有我们更老的老家。”“老家”的气息从朝阳喀左露出端倪。年,辽宁文物普查开始,郭大顺被任命为朝阳喀左队队长。其时,他正在西安参加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家都没回,坐了一天一夜火车,赶到喀左县平房子公社,与17名来自全省各地的学员一起,把全县21个公社跑个遍。辽西朝阳与内蒙赤峰山水相连,鸡犬相闻,是红山文化富集区。他举着刚采集到的彩陶片,鼓励队员要格外注意发现红山文化遗迹。正是由于他的仔细,这次普查共发现各类遗址处,其中就有喀左东山嘴祭祀遗址。东山嘴祭坛这个发现轰动了中国考古界。年,苏秉琦先生亲自到辽西,并将这一发现与中国文明起源相联系,一是将这些祭祀遗址的类型和配套组合规律与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相联系,二是将这些祭祀遗存的形制、布局与后世同类遗存如明清时期京师的天坛相比较,发现坛的平面图前部像圜丘,后部像祈年殿方基。就在他走后不久,在他称为“金三角”的喀左、建平、凌源三县交界处,一个方圆50平方公里的远古文化遗迹辉煌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牛河梁群山专门研究故宫建筑制度的于倬云看到现场后一锤定音:牛河梁的祭坛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三台的“鼻祖”!祭祀遗存规范化彰显红山先民崇拜礼仪制度化西辽河流域惊现年前祭坛,令人喜出望外;更出人意料的是,分别出土于辽西和蒙东的祭坛竟然在类型、结构、组合、布局等诸多方面高度一致,“这应是受某种固定思想制约的结果”。牛河梁位置图郭大顺告诉记者——“在体现祭祀建筑的规范化方面,作为红山文化最高层次中心的牛河梁遗址最具典型性。”牛河梁为一规模宏大的建筑遗址群,在占地50平方公里的诸多梁岗上,散布有40多个遗址点。其中,以第一地点的女神庙和第二地点的祭坛最为重要。女神庙虽然只有约75平方米,仍可分中心、两侧、前后等多室,室内有众多规模不等的泥塑神像,分别相当于真人的原大或二至三倍。第二地点的祭坛规模大,用料讲究,构筑独特,规格甚高,尤其是坛的位置恰在女神庙的正南部,南北相距不到千米,当也为北庙南坛的布局,他们共同构成牛河梁祭祀遗址群的主干,并将周围诸遗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以南北中轴线布局和将人文融于自然的大文化景观。牛河梁祭坛祭祀场景模拟复原“牛河梁北庙南坛的布局,表明祭祖与祭天是红山人主要也是相互有所关联的祭祀活动,庙为祭祖,坛为祭天,体现出红山文化的宗教信仰已非孤立零散,而是趋向体系化。”郭大顺说。“由祀而礼、由巫而王”是中国特色的文明起源之路天文考古表明,中国上古时期已有天圆地方思想,并以太阳在冬至、春秋分和夏至日的运行轨道按√2(根号2)划分为大、中、小三层圆。牛河梁祭坛3个同心圆直径分别为11米、15.6米和22米,3个数等比近于√2。年.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座约年前的祭坛。祭坛是一个用卵石混杂泥土建筑起来的巨大圆锥体,锥体外围修筑3道石围,构成3个同心圆,直径分别为50米、70.7米和米。这3个数形成一个等比数列,等比也近于√2(根号2)。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祭坛这一点,恰好与牛河梁发现的年前祭坛“不谋而合”。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礼莫大于敬天,仪莫大于郊祀”,从上古到明清,纵横数万里,横跨几千年,敬天法祖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胎记,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年,经过两个半月发掘,考古专家在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操场南侧,挖掘出一座隋唐两朝皇帝祭天的祭坛,该坛初建于隋,唐朝沿用近年,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等21位皇帝都曾在此祭过天。西安祭坛年,考古人员又在陕西凤翔县城南雍城,发现完整的国家大型“祭天台”,使用时长达多年。多位秦国国君和西汉皇帝亲临此地主持大型祭祀。秦始皇22岁时,还在这里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先秦雍城遗址在这些祭祀遗址中,为什么是西辽河流域“先行一步”,出现“天坛鼻祖”?这不能不让我们重新审视这片褐红色的土地。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近20米长石块堆塑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龙形遗迹,距今已有年,顽强地佐证着一个事实:龙出辽河源;与此同时,在离它不远的内蒙赤峰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年前的小米,证明小米当时已经成为当地先民日常食用的谷物。农业的发展并逐步取代传统渔猎,催生了红山文化发达的天神崇拜。“中华文明的起源,从发展机制上看:是由巫师通神灵,由祖神通天神的机制;从结果上看是由神权诞生王权,由祭祀制度而发育成礼乐制度的成长道路。”红山文化学者、内蒙古赤峰学院于建设教授认为。只是后来,随着国家的出现,社会秩序的掌控仅靠祭祀神灵来运作难以再实现,于是就产生了王权。这一点,从红山文化晚期半拉山墓葬出现整套带柄端饰石钺可以得到证明。与石钺同时被发现的还有人骨,人骨保存完好,但大部分缺失头骨。按《说文解字》解释:“钺,大斧也。”半拉山遗址出现了石钺,说明红山文化到最后时期告别了神权独尊的时代,走向了军权、王权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祀”与“戎”共同承担起管控社会的使命。内容来源:《光明日报》年1月24日图片来源:资料图片、视觉中国本期编辑:邢妍妍、宗小宁
|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