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老张开车去东北

 撞了

 肇事司机耍流氓

 跑了

 多亏一个东北人

 医院缝五针

 好了

 老张请他吃顿饭

 喝得少了他不干

 他说

 俺们那嘎都是东北人

 俺们那嘎盛产高丽参

 俺们那嘎猪肉炖粉条

 俺们那嘎都是活雷锋

 俺们那嘎没有这种人

 撞了车哪能不救人

 俺们那嘎山上有针蘑

 那个人他不是东北人

 翠花上酸菜

 这首由雪村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想必大家耳熟能详。歌曲中提到的东北就是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四盟构成的区域。从歌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东北人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区居民省籍认同的泛地域认同感。

 当面对其他地区的居民时,他们往往首先介绍自己是东北人,即便他们自称“吉林人”、“辽宁人”或“黑龙江人”,也经常被交谈的对方下意识地直接归为“东北人”。

 东北内部的地域认同为何如此坚固?

 一、东北人的构成

 清朝入关后,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年全部开禁,年关东总人口增至万人。民国年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万人。

 清末开始的“闯关东”运动深刻改变了东北的人口构成,客观上加强了东北与关内的联系,奠定了该地在经历一系列殖民浩劫之后仍能顺利光复的群众基础。

 “闯关东”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海路,胶东半岛移民大都泛海而来,自辽东半岛登陆,或定居于半岛,或北上散居东北各地;二是陆路,直隶和山东西部的移民则大都沿陆路出山海关,奔向东北各地。

 海路移民在辽东半岛一带成为优势民系,较少与其他移民融合。至今大连一带口音仍和胶东半岛保持一致,与东北其他地区“新方言”的差异很大,再加上俄日租借地的独特背景,发展出了异于“大东北认同”的“大连人认同”。

 而直隶移民在当时热河地区(今朝阳、赤峰一带)也占据数量优势,该地因此保持了京畿一带的口音。

 海陆两条线的移民继续深入东北腹地后,操着直隶方言、山东西部方言和胶东方言的人们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狭义“东北话”,而讲这种方言的人被称作“东北人”。

 “闯关东”的大门在“九一八”后为战乱所阻,少数移民开始往原乡回流,但东北人口结构还是稳定了下来,并在接下来的伪满洲国分裂阶段和新中国集体化运动中发展出明显有别于山东、河北的地域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新民系并延续至今。相对其他汉族民系而言,东北民系形成较晚。东北官话“入派四声”都很紊乱,且很多东北人至今仍能准确说出精准到乡、村一级的祖籍地,这是民系形成较晚的两大表征。短短一百年的光景,东北地区想要像中国其他区域那样,孕育出按照行政区划或其他因素划分的亚文化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大东北”的统一认同还会长期维持下去。东北民俗文化除内部高度一致性外,近年来还展现出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自信的加强也必然会进一步巩固内部认同。

 二、复杂而动荡的行政区划调整

 稳定不变的行政区,对省籍认同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如福建省,虽然内部方言大相径庭,但自古就是个稳定而独立的行政区,因此包括客家人在内的省内居民都高度认同“福建人”的身份,也会依照行政边界把本省和周边的广东、浙江、江西刻意区分开来。相形之下,近现代行政区划的混乱多变严重破坏了东北人构建各自省籍认同的政治基础。自“闯关东”以来的一百多年时间,特别是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东北地区几乎每一二十年,甚至一两年就会有一次“伤筋动骨”的大调整。

  满清东三省

 光绪三十三年(年),在徐世昌的推动下,东北废除旗民分治制度,采用一元化的民政统治手段,仿照关内设省。三省各设一名巡抚,徐世昌为三省总督。“东三省”这个名词就此诞生。当时的奉天省主体上是今天的辽宁省和吉林省南部,吉林省则管辖松花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合围起来的一个三角形区域,黑龙江省则分管松花江以北区域。

清末东三省区划

 民国:东北四省

 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设立热河特别区域,脱离直隶省直属于民国政府。年9月17日国民政府正式公布将热河改为省。

 年12月29日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通电全国,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史称东北易帜。年张学良将奉天省改称为辽宁省,取意辽河流域永远安宁,改奉天市为沈阳市。

 辽宁、吉林、黑龙江和热河合称东北四省。

九一八之前的东北地区

 伪满洲国十九省

 到年间,日本侵华,东北沦陷,扶植伪满傀儡政权,定都于新京(今长春)。辽宁省重新改回为奉天省。

 伪满了加强殖民统治,年伪满政权将四省分为14个省2市1区,年更是丧心病狂地划分成19个省1个特别市。这十九省是:热河、吉林、龙江、黑河、三江、滨江、间岛、安东、奉天、锦州、兴安西、兴安东、兴安南、兴安北、牡丹江省、通化省、北安省、东安省、四平省。

 就这样一块地方,伪满为什么要搞出这么多省呢?也许是便于封官许愿,拉拢更多的人当汉奸为其卖命吧……

伪满洲国

 民国东北九省

 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政府考虑到管理不便,对这一对小省进行了合并,合并之后,保留了9个省,奉天省又恢复成了辽宁省。这9个省分别是辽宁省、安东省、辽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兴安省。除了这9个省,还设立了3个直辖市,即沈阳、大连和哈尔滨。

 这九个省中,除了兴安省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呼伦贝尔市,其他8个省基本上都在今天东三省范围内。

东北九省流通券

 国民政府针对东北其特殊的经济环境,国民政府还发行了一种区域性流通货币——东北九省流通券,限在东北九省流通,不能在关内使用。规定东北九省流通券与法币的兑换率1:10,即流通券1元可兑换法币10元。

 建国之后的东北区划

 年4月,东北人民政府公布的新行政区划为6个省,即辽东、辽西、黑龙江、松江、吉林、热河。除了热河之外的5省,就是原来的东九省范围。

 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撤销热河省。原热河省所属承德市及8县划归河北省;建昌、凌源、建平、朝阳、北票等5县及喀喇沁左旗划归辽宁省;赤峰、乌丹、宁城3县及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3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不过,本该就此稳定的东北区划却在“文革”期间再次遭受冲击。受当时政治风暴的影响,原本横贯东西的内蒙古自治区被拆分,东部的昭乌达盟划归辽宁,哲里木盟和呼伦贝尔盟南部两县划入吉林,呼伦贝尔盟大部则划入黑龙江。这一格局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的年,此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省界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自年以来40多年的时间也是东北百年建制史中最为稳定的时期,但这40年对于构建东三省各自省籍认同而言,显然还是太短了。

 三、地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孤立

 每一个族群都能从与周边族群的比较中寻找到内部的共同点。东北相对孤立的地理单元和近现代独特的发展轨迹,给东北人群体打上异于其他汉族民系的深深烙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近几年东北经济痛苦的挣扎中,东北人越发体会到自身思维、行为方式与他们口中“南方人”的差异,深陷地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孤立;与此同时他们也惊讶于东北各地各方面的共同点,甚至发觉东北各地经济倒退的步伐也趋同了。

 首先,东北在地形上是一个孤立的地理单元,主体是被大兴安岭、黑龙江、长白山包围着的纵贯南北的大平原,只有西南面的辽西走廊开口连着华北平原。东北人因其拥有“白山黑水”所环抱的自然环境而骄傲,当然也能意识到背后糟糕的区位问题。从政治军事层面来说,一旦东北内部出现反对势力,或遭到外敌入侵,关内军事力量驰援的难度是很大的。明末建州女真的勃兴、民初奉系军阀的盘踞,及至日本关东军的侵略都充分利用了东北地形易守难攻的特点,不仅独霸一方,还严重动摇了中央政权的根基。近代外蒙古的脱离,进一步在地缘政治上孤立了东北。从经济交通上来讲,地理上的天然隔绝令东北融入全国大网络、大市场的难度陡增,进而难以分享到关内发展的红利。近期公布的《中长期高速铁路网规划图》中东北高铁干线不仅略有“脱网”,而且密度明显逊色于关内各省。

 地理上的孤立导致了心理上的孤立。在移民文化、相对先发工业化和城市化、更高层次的集体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东北人群体思维方式历经了两三代人的塑造后,已经明显有别于关内汉族民系。东北作为近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新中国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都发挥着工农业支柱的作用,也是政府各类政策,特别是计划经济政策落实得最为到位的地区。

 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绝大多数人都能在集体化的体制内安稳生活;仅这一点,东北人心态上就足以傲视全国。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集体化伴随而来的是东北人缺乏自主性、竞争性,墨守成规,依赖体制的思维定式。在资源枯竭、传统工业衰退的背景下,东北积压下来的社会问题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以更直接、更负面的姿态释放出来。

四、东北的真假二人转艺术

 原本贴在东北人身上的“排头兵”的标签消失了,随着一系列所谓“东北二人转艺术”的兴起,取而代之的是“大砍省”、“乡土文化”、“思维僵化”等新标签。二人转艺术是一种东北存在三百多年的舞台表演艺术,由男女二人合作唱演千军万马,讲究九腔十八调,配置以二胡、唢呐、快板等乐器,采用东北秧歌的舞蹈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曾经代表东北艺术登人民大会堂,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喜爱,并命名为东北二人转以区别于山西的二人台。但随着改革开放,一些商业化的炒作,把小品的完全说词引进了二人转,将男女的舞台文雅艺术改造成舞台上男女之间的互相调侃谩骂,甚至于一些低级恶俗的龌龊动作,美其名曰二人转改革。在一些专家和观众的质疑声中又提出所谓的“绿色二人转”,实际只是将一些粗俗的男女调侃谩骂变的隐晦一点而已,换汤不换药。姑且这样的所谓艺术改革我们不去讨论,就艺术的形式而言,二人转是东北舞台艺术的象征,舞台艺术是以唱腔作为精髓的艺术精华,若精华没有了还能称之为艺术吗?所以一系列二人转演员的舞台调侃和互骂的小品根本就不是二人转,而是挂着二人转的名义来糟蹋二人转艺术,如果这样的艺术代表东北文化,那么东北真的没有文化了。

随着这些糟蹋二人转的二流子式的调侃表演风靡大街小巷甚至走向全国和世界一些地方,东北籍艺人驰骋演艺圈的进程中使得所谓的“东北义气文化”得以强化。这些有关东北的新标签、新变化也逐步被东北人所接纳,成为其区别于其他汉族民系新标准和构建统一地域认同的新基础。希望这样的标签早日改变。

综合整理改变于:非常历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