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真题精选(二) 总分: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1、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这一定义出自()(1分)A:《苏联大百科全书》B:《大不列颠百科全书》C:《辞海》D:《中国大百科全书》2、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1分)A:心理条件B:地理条件C:人文条件D:气候条件3、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1分)A:一万年左右B:五千年左右C:四千年左右D:三千年左右4、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发现的是()(1分)A: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B:甲骨文和陶器的发掘出土C:甲骨文和唐三彩的发掘出土D:甲骨文和漆器的发掘出土5、在秦国变法,提出“驱农归战,利出一孔”政策的是()(1分)A:李斯B:商鞅C:吕不韦D:荀子6、“永嘉之乱”发生于()(1分)A:汉初B:东晋C:西晋D:唐初7、汉族的迁移是因边地民族的内侵。内侵的民族一般有所谓()(1分)A:“十六国”之说B:匈奴之说C:北胡之说D:“五胡”之说8、曾因佞佛而四次出家的皇帝是()(1分)A:汉武帝B:梁武帝C:唐高宗D:孝文帝9、讲述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就兴旺起来,记录“说话”的文章叫()(1分)A:“话本”B:剧本C:小说D:文本10、“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问世于()(1分)A:汉初B:唐初C:北宋D:南宋11、元朝特别重用国际商人,被任命为扬州官员的是()(1分)A:汤若望B:马可·波罗C:利玛窦D:李约瑟12、我国针灸学第一部专著《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1分)A:黄浦谧B:华佗C:孙思邈D:李时珍13、北京市珐琅厂研制的“普天同庆”大瓶成为()(1分)A:香港回归的国家庆典礼品B:澳门回归的国家庆典礼品C:新中国建国五十周年的庆典礼品D: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的庆典礼品14、《说文解字》的作者是()(1分)A:许慎B:董仲舒C:欧阳修D:钟嵘15、在宗法制度下,礼俗的重点在于()(1分)A:尊老爱幼B:服务尊长C:敬畏祖先D:人人平等16、将孝道视为“天之经,地之义”的是()(1分)A:《山海经》B:《三字经》C:《孝经》D:《大学》17、在宋代,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是()(1分)A:王安石B:苏轼C:程颐D:欧阳修18、春节到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灶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来自()(1分)A:佛教B:道教C:萨满原始信仰D:基督教19、要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目的的是()(1分)A:墨子学说B:宋明理学C:禅宗D:道家学说20、据《说文解字·叙》说,周时的启蒙教育是以()(1分)A:《五经》为先的B:《大学》为先的C:“六书”为先的D:《三字经》为先的21、中国的乐器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据统计,《诗经》中所提及的乐器有()(1分)A:18种B:25种C:29种D:30种22、《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1分)A:顾恺之B:张择端C:石涛D:吴道子2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诗句出自()(1分)A:杜牧的诗B:陶渊明的诗C:柳宗元的诗D:杜甫的诗24、红山文化发源于()(1分)A:长江下游B:长江上游C:东北辽河流域D:黄河中下游25、孔子是山东人,但他在读《诗经》、《尚书》时使用的是()(1分)A:方言B:书面语C:“雅言”D:文言26、“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它发生在()(1分)A:西周B:秦代C:汉代D:隋朝27、古希腊人称中国为“赛利斯”,其意译为()(1分)A:“瓷器之国”B:“产丝之国”C:“青铜之国”D:“黄金之国”28、《儒林外史》的作者是()(1分)A:吴敬梓B:蒲松龄C:洪昇D:孔尚任29、北方的贸易场所通常称为()(1分)A:场B:集C:会D:墟30、南方各民族大多采用的民居建筑结构是()(1分)A:半穴式B:井干式C:石室D:干栏式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31、我国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有()(2分)A:昆曲B:古琴艺术C:珠算D:中医针灸E:京剧32、汉代已有“四诊”的中医诊断技术。它们分别是()(2分)A:望B:闻C:诊D:问E:切33、属于儒家的重要典籍有()(2分)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E:《商君书》34、魏晋时期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结果是()(2分)A:山水画的兴起B:宫廷诗的兴起C:山水诗的兴起D:花鸟画的兴起E:人物画的兴起35、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畏”。它们是指()(2分)A:畏天命 B:畏大人 C:畏小人 D:畏权贵 E:畏圣人之言 三、文字题(共13题,共60分)36、名词解释:文化事象(2分)37、名词解释:针灸学说(2分)38、“洗三”(2分)39、五礼(2分)40、名词解释:祖先崇拜(2分)41、简述刘禹锡关于“天人交胜”的主要观点。(5分)42、简述明朝初年由政府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5分)43、简述古人的旅行禁忌。(5分)44、简述古代婚礼中的“周公六礼”。(5分)45、简述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5分)46、简述指南针的发明及意义。(5分)47、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10分)48、为什么说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10分)参考答案:《中国文化概论》真题精选(二)总分: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案:B 解析: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这一定义出自《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答案:B 解析:越是在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 3、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 答案:C 解析: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4、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 答案:A 解析: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 5、小农的黄金时代 答案:B 解析: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驱农归战,利出一孔”的政策,是典型的重农主义。 6、永嘉之乱引发的历史变动 答案:C 解析:晋永嘉二年(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故“永嘉之乱”发生于西晋。 7、永嘉之乱引发的历史变动 答案:D 解析:汉族的迁移是因边地民族的内侵。内侵的民族一般有所谓“五胡”之说,即匈奴、鲜卑、羯、氐、羌,实则内迁的人群并不止这些,如卢水胡、山胡、稽胡等。 8、佛教的传播 答案:B 解析:皇帝佞佛以梁武帝为最甚,他曾四次出家。 9、社会经济的高涨与文化现象的更新 答案:A 解析:记录“说话”的文章叫“话本”,是后来白话小说之祖。 10、社会经济的高涨与文化现象的更新 答案:C 解析: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作者是沈括。 11、世界性的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元朝特别重用国际商人,马可波罗因此被任命为扬州官员,他在中国生活多年后回国,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12、传统中医药学的知识系统 答案:A 解析:黄浦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针灸学第一部专著。 13、中国传统技术的文化价值 答案:A 解析:北京市珐琅厂研制的“普天同庆”大瓶成为香港回归的国家庆典礼品。 14、汉语汉字的规范意识 答案:A 解析:《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许慎。 15、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答案:B 解析:在宗法制度下,礼俗的重点在于服务尊长。 16、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 答案:C 解析:《孝经》将孝道视为“天之经,地之义”。 17、王夫之的“知行”观 答案:C 解析:在宋代,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是程颐 18、道教与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 答案:B 解析:春节到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灶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来自道教。 19、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答案:B 解析: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 20、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答案:C 解析:据《说文解字·叙》说,周时的启蒙教育是以“六书”为先的。 21、音乐 答案:C 解析:中国的乐器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据统计,《诗经》中所提及的乐器有29种。 22、绘画 答案:B 解析:《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端。 23、尊崇自然 答案:B 解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诗句出自陶渊明的诗《饮酒·结庐在人境》 24、多元的文化发生 答案:C 解析:在辽宁的喀左、凌源和建平等县,都曾发现过红山文化时期的祭祀遗址。可知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辽河流域。 25、修辞观 答案:C 解析:孔子是山东人,他平时说的大概是山东话,但他在读《诗经》、《尚书》的时候、在行礼的时候,使用的是“雅言”。 26、汉语汉字的规范意识 答案:B 解析: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 27、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B 解析:古希腊人称中国为“赛利斯”,其意译为“产丝之国”。 28、清朝的学术状况 答案:A 解析:《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 29、传统商业活动 答案:B 解析:北方的贸易场所通常称为“集”。开集有固定的日期,通常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集市上的各类商品都有常设的出摊地点,如有粮食市、牲口市、猪市、菜市、布匹市、杂货市等,约定俗成,井然有序。 30、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构与分类 答案:D 解析:南方的气候潮湿多雨,故南方各民族大多采用干栏式建筑,如苗族的吊脚楼。北方的气候干燥寒冷,故多建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的房屋。 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 31、文化遗产 答案:ABCDE 解析:截至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斯)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仰、珠算、中医灸针、京剧、皮影戏等3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32、传统中医药学的知识系统 答案:ABDE 解析:汉代已有“四诊”的中医诊断技术。它们分别是望、闻、问、切 33、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答案:ABCD 解析:选项中属于儒家的重要典籍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4、南朝士族的文化作为 答案:AC 解析:魏晋时期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山水画的兴起、山水诗的兴起。 35、先秦儒家“天命观”的宗教色彩 答案:ABE 解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三、文字题(共13题,共60分) 36、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答案: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37、传统中医药学的文化描述 答案:针灸是针刺和灸法的合称,它的出现是对经脉学说直接应用的结果。按照针灸学说,只要确定了某种病症属于某一经脉,即可直接施治,其要点是辩证解决人体健康中的“阻滞”与“疏通”的矛盾关系。这既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38、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 答案:“洗三”是家庭庆贺添丁进口的仪式。洗三仪式,由一位儿女双全的有威望的老年妇女主持,她一边唱祝福吉祥的喜歌,一边给婴儿清洗,洗去婴儿的胎气,意味着婴儿进入了人间。 39、皇家贵族礼制的严整性 答案: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致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种,即所谓的“五礼”。 40、祖先崇拜 答案: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41、“天人合一”的含义及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答案: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使天人关系学说有了新的发展。他认为天与人各有各的作用。天的作用,人不能发挥,人的作用,天也不能发挥。人不能改变四季,天不能制定礼义。在自然方面,天胜过人,在社会方面,人胜过自然。 42、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 答案:明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为建造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了近万棵梧桐树和棕榈、漆树。第二年又下令移民到淮河一带的居民每家必须栽种棵桑树、棵枣树和棵柿子树。之后又把种植桑、枣的命令推广到全国范围。有专家统计,洪武年间的植树总量在10亿棵左右。这是朱元璋一个了不起的功绩。 43、传统交通文化的结构与分类 答案:在没有飞机的时代,人们认为乘船的风险更大,因此也格外小心。所谓船上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等禁忌,是在诉说人的担忧,也在祈求超人力的神灵来“保驾护航”,更多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神的敬畏心理和祈求心理。江浙水运习俗,新船造好之后,船工要在船头烧香上供,祭谢鲁班祖师,接着放鞭炮送神,然后新船才能下水。这种仪式叫“做顺风”。船只启行时,各船之间必须保持沉默,不打招呼,以防说出不吉利的话来影响途中安全。江面行船,如有鱼跳上来,应马上放回水中,不可食用。传说鱼虾是龙王的亲戚,行船靠的是龙王保佑才能平安顺利,如果连龙王的亲戚到来都不尊重,那就对不起龙王,可能招惹灾祸。 44、皇家贵族礼制的严整性 答案:(1)纳采,男方以雁为礼品,到女家求婚; (2)问名,男方再备雁,去问女子的名字; (3)纳吉,男方将女方名字取回后到祖庙舌下,卜得吉兆后备雁往告女家; (4)纳征,男方送上聘礼,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5)请期,男方卜得吉日,送女家请求同意婚期; (6)亲迎,婚期之日,男子带车前往女家迎娶。 45、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答案: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46、中国传统技术的历史地位 答案:指南针的发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划时代事件。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到北宋末年(公元12世纪初),指南针已被用于航海贸易。在宋代,中国的商船在印度、南洋和波斯湾一带十分活跃,阿拉伯人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使用指南针的技术,后经阿拉伯人之手,指南针传进欧洲。指南针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促成了海上新航线的开辟,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 47、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 答案:(1)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 (2)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知识阶层在科举制的牢笼下,缺乏主体意识与创造性思维。明清之后,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已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48、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 答案: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人群都有一个南方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陷于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扫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