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职招聘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210.html乌梁海蒙古与清代喀喇沁部——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旗历史与探源1.姚海山2胡国志(1.朝阳市社科联2.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档案局,辽宁朝阳市)摘要:现居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来源于乌梁海蒙古部落。而乌梁海蒙古则来源于汉朝时期的匈奴。本文通过清代喀喇沁左旗蒙文档案,以及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口碑资料,对此进行考证。从而填补了蒙古族历史源流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民族学关于民族发展演变理论提供了实证资料。关键词:乌梁海部;喀喇沁部;历史演变中图分类号:K/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X()04--06在整理清代喀喇沁左旗札萨克府蒙文档案及收集口碑中笔者发现,清代喀喇沁乌梁海部族人实则是我国汉朝时南降的匈奴左大将乌历屈之后,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经历了自号库莫奚、自号喀喇沁的历史演化,传到清代则以客代主了,以居喀喇沁部之地的地区名称取代本部族名称,成为该地区的统治部族,历任清代喀喇沁左、中、右三旗及土默特左旗的世袭札萨克。本文对这一情况叙述如下,供专家、学者研究参考。一、清代喀喇沁三旗的设置清代喀喇沁部,在直隶喜峰口东北三百五十里,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界土默特及敖汉部,南界盛京边墙,西界察哈尔正兰旗牧场,北界翁牛特部。清廷分喀喇沁部为三旗辖:喀喇沁右旗在直隶承德府平泉州西北境围场之东跨老哈河,驻锡伯河北;喀喇沁左旗在大凌河源,驻巴颜朱尔克;喀喇沁中旗在老哈河源,驻青城。所部三旗,与土默特部二旗及喀尔喀、库伦二小旗,统于卓索图盟,盟地在土默特右旗卓索图沟之地。关于喀喇沁部的名称,清代《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喀喇沁部总传》:“元时有札尔楚泰者生济拉玛,佐元太祖有功。七传至和通,有众六千户,游牧额沁河(在锦州附近的女儿河--笔者),号所部曰喀喇沁。子格洛博罗特继之,生子二:长格洛勒泰宰桑,为札萨克杜棱贝勒固鲁恩奇布、札萨克一等塔布囊格洛勒二旗祖;次图鲁巴图尔,为札萨克镇国公色棱一旗祖。格呼勒泰宰桑,子四:“长恩克,次准图、次鄂默克图,均居喀喇沁;次莽古岱,别隶土默特。”关于和通的年代,和田清博士的《明代蒙古史论集》页:“弘治、正德年间,朵颜卫有个受明太祖、太宗册封的都指挥脱鲁忽察儿以来的正统都统阿尔乞蛮,和西边的小王子通婚,势力逐渐强盛起来。到正德年(年--年)间,都督花当,(即和通一笔者)嗣立,威名森动三卫。花当长子革列李罗天亡,次子把尔孙、嫡孙革兰台都骁勇绝伦,终于排斥其他首长,一族控制了整个朵颜卫地区,并更加会合小王子等大虏……。嘉靖九年(年),花当死了。十年()年嗣立的革兰台又在小王子东迁后的一年(年),即嘉靖二十七年死去。他的长子影克(恩克一笔者)、影克弟董狐狸、兀鲁思罕,长秃(獐兔)等又都雄杰,能够维持父祖世业,尤其时刻不忘和大虏通好。”这就是说,到正德年间,济拉玛的七侄孙和通始称本族作喀喇沁部,并成为北元(大房)政权的一支强有力的力量。关于清廷在喀喇沁部始立三旗的过程,《喀喇沁部总传》又:“天聪二年二月,恩克曾孙苏不地以察哈尔林丹汗虐其部,借弟万丹伟征等乞内附。表奏察哈尔汗不道,喀喇沁部被虐,因偕土默特、鄂尔多斯、阿巴喝、喀尔喀诸部兵,赴土默特之赵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笔者),击察哈尔兵四万,还,值赴明请赏兵三千,复殖之……。九年正月,演编所部佐领,以苏布地子固鲁思奇布掌右翼,色棱掌左翼…。(康熙)四十四年诏增设一旗,以塔布囊格洛勒领之……,驻左、右翼界内”。清代喀喇沁部始称喀喇沁部的和通的后人称,他们是唐努乌梁海人,史称突厥种。喀喇沁部的名称,本源于东胡王葛兀兔(合儿出)之名,即葛兀兔属众之意。史家称,蒙古先人曾经过山戎、东胡、乌桓、库莫奚等的历史演化阶段,而到清代却被乌梁海人取代,起因于蒙古部的迁出和乌梁海人的迁人的长期的历史变革。二、乌梁海人的迁入及与蒙古部的并存1.乌梁海人的东迁史料说明,乌梁海人是随着匈奴人侵东胡东迁的。清代《承德府志》(卷一)在秦时沿革条下:“秦为渔阳、右北平、辽西郡边外,接东胡地,秦汉之际为匈奴地。”又引《史记,匈奴传》:“冒顿自立为单于(徐广日时系秦二世元年千辰岁立,公元前年),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东胡王,遂侵燕代。”这就是说,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年,东胡之地已被匈奴占据。清代《承德府志》在汉初时沿革条下:“汉初在渔阳、右北平、辽西郡边外、接匈奴左地,武帝时为塞地,后人乌桓。”又引《史记,匈奴传》:“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置左方王将居东方,值上谷(今大同-笔者)接秽貉(白狼-笔者)、朝鲜;右方王将居西方,值上郡以西,接月氏、氏、美,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时在高帝初年,自汉武帝元封以后,单于益徙而西北,其左方兵直云中)。汉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分军击匈奴。匈奴单于与汉大将军接战,溃汉图,西北遁走。骠骑将军与左贤王接战,左贤王、将,皆遁走。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漠南--笔者)无王庭。”匈奴遁走以后,汉武帝令霍去病在秦长城以北的五百里缘边建了外城。是时,史称外城以北作塞外,秦长城与外城之间的界线地作塞地,秦长城以南二百里之内作内塞。今处锦州至赤峰铁路上的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城南距秦长城四百五十里,以此推断,以今之地理方位看,汉代所修外城,处这条铁路线偏北,今宁城县东的辽宁省建平县仍有遗址。这就是说,前边所说的幕南无王庭,实则即指汉代塞地无王庭,塞外仍为是时匈奴人所居,也就是后来出现的自号鲜卑的匈奴十余万部落者。匈奴远遁后,东胡余众与乌桓居于塞地。清代《承德府志》在汉初时沿革条下接着又引《后汉书·乌桓传》:“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常臣伏匈奴。及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徒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此时匈奴远遁,塞地乌桓又徙居五郡塞外,塞地也就只有些汉所设的停障而已,突厥乘此机会即汉宣帝五凤元年,匈奴左大将乌历屈南降汉,居白狼河流域上游。《汉书·匈奴传》页:“匈奴左大将乌历屈与其父乌速累乌历温都,皆见匈奴国乱,率其众数万人南降汉。封乌历屈为新城侯,乌历温都为义阳侯。”查其地名,乌历屈居今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南公营子新城子,乌历温都居今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南降汉前,乌历屈居今内蒙古正兰旗东一百八十里的敖木故地,乌历温都居今辽宁省义县。也就是在今义县之地消失的古代土谷浑族。时称大将军作大人,改称白狼河作敖木伦河。敖木即大字之意,伦即人字之意,又以其意作大凌河。大即敖木,凌是伦的演化。清代《凌源县志》在喀喇沁左旗疆域条下称其北界至唐其鼎陀罗海,亦即唐努乌梁海山之意。义阳即亦大字之意,故称乌历温都所居之城作大城子。这就是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之县城即大城子这一地名出现的历史原因。显然,乌历屈、乌历温都在受封匈奴大将军之前居于我国西北的唐努山一带。随着他们的到来,其地名也在这里出现。因他们是乌历屈之后,史称兀良哈。又因他们原是头曼属众,南降汉后仍称自己作土默特部落。如:当阿兰豁阿向朵奔箧儿干(踢顿)作自我介绍时说:“秃马惕的豁里刺儿台篾儿干的长夫人巴儿忽真豁阿生于阿里黑兀孙唤作阿兰豁阿的姑娘便是我。”(见《汉译蒙古黄金史纲》4页)。这里的秃马惕即土默特。2.兀良哈自号库莫奚《环宇通志》:“兀良哈,本春秋山戎之地,秦为辽西郡之北境。汉为奚西所据,东汉征败之,走匿松漠间。元魏复出居于此,自号库莫奚。”库莫奚即乌桓之后。兀良哈(乌梁海)迁入塞地后,接着乌桓也返回了塞地。清代《承德府志》在后汉时沿革条下:“后汉为乌桓地,后尽属于鲜卑。”引《后汉书·乌桓传》:“光武初,乌桓与匈奴连兵为寇,居止塞,五郡民庶家受其辜。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国乱,乌桓击破之,匈奴转北徙。二十五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率众向化,封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三国志·魏书》谓,布列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诸郡界)。又引《后汉书·鲜卑传》:“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汉初,亦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光武初,匈奴率鲜卑与乌桓,寇抄北边。建武二十五年,鲜卑始通驿使。和帝永元中,右校尉耿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十余万皆自号鲜卑。”又案:“匈奴在武帝时,徙而西北,自王葬变易其号,复扰近塞。建武中,匈奴左部转居塞内,盖又窜人乌桓、鲜卑之境。至建武二十二年以后,匈奴复又北徙,漠南地空,于是全为乌桓、鲜卑所有。鲜卑之强大,过于乌桓,而乌桓布居塞内,在长城之北阴山之南附近边墙,是承德府之南境,并为后汉乌桓之地。若鲜卑在乌桓之北,然考《后汉书》所载,即有辽东乌桓、辽西乌桓、右北平乌桓、渔阳乌桓、上谷乌桓之别,而鲜卑亦复有辽东、辽西等名,则漠南之地,其疆图分合虽不可考要,其为二部之错居也久矣。”清代《承德府志》在唐时沿革条下:“唐为奚地。”奚即指库莫奚。又引《新唐书·奚传》:“奚亦东胡种,保乌桓山,汉曹操斩其帅踢顿,盖其后也。居鲜卑故地,东北接契丹,西突厥,南白狼河,北,兵有五部。”关于踢顿被斩,中华书局出版的缪金戍编注的《三国志选》35页:“三郡乌丸(乌桓)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余万户……,辽西单于踢顿尤强……,将北征乌丸。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庐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烟谷五百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岗,涉鲜卑厅,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尚、熙与踢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踢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对白狼山的方位,清代《凌源县志》(卷二)在山川条下:“大黑山,蒙古语为布枯图山,突兀高大,为岭上下群山之冠,在喀喇沁左翼东三十里,古白狼山也。魏公北征乌丸,引军出庐龙塞,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登白狼山(《三国志·魏武纪》)。其东一峰极高峻,上平坦,广可五亩,有古井一面。平明登临,遥望东海,白气茫茫。”访员登古口,有句云绝:顶人临红日,极近东海。与白云连峰之阴,有将台一,座上有石椅,高丈余,坐坤向良,纯以三角石砌成。台西有大石槽,泉水由槽之上罅流人,自下罅流出,土人名之日饮马槽。再西三百步许,更有泉水突涌,名饮马泉,能容万马。是山东西长五十里,南北广三十里。峰峦层叠,苍翠夺目。其西山腰有黑山庙,即古白鹿山祠,迤西匠石沟,产汉白玉。菠萝树暨各种草木尤丰,富椎牧,咸仰给马”。喀喇沁左翼东三十里,即指清代喀左旗扎萨克府东三十里,(今地名作南公营子),位今辽宁省建昌县,可知今大黑山,即白狼山,也就是乌桓山。自号库莫奚者兀良哈的方位,清代《承德府志》在滦平县辽时沿革条下案:“辽时有六奚部,以奚王府领之。北安州虽即在奚地,然史称辽圣宗以汉户置州,则奚部自非其所属,盖北安州治以刺史,而奚部统以奚王。奚之故地尚宽,凡北安州附近之境,并当为奚部地。考《辽史·营卫志》,奚初为五部,曰约罗部(旧作遥里,今改正),日巴尔达部(旧作伯德,今改正),日敖拉部(旧作奥里,今改正),曰美嘉部(旧作极只,今改正),曰绰罗部(旧作楚里,今改正),太祖尽降之。天赞时增置多科部(旧作堕瑰,今改正),遂号六奚部,命巴伦(旧作勃里思,今改正)主之,仍号奚王。圣宗合敖拉、美嘉、多科三部为一部,持置南部、北部,以足六部之数。其所居之地可考者,约罗部居潭(潭州,今喀左蒙古族自治县白塔子乡之地笔者)、利(利州,今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一笔者)间,巴尔达部居松山州(今内蒙古赤峰市一一笔者)、平州(今河北省平泉县一笔者)之间,绰罗部居潭州北,敖拉部、美嘉部、多科部合为一部及分置之南部、北部,《辽史》未详其所居之处,然奚之旧地既,在北安州,则诸部亦富附居其地。又有萨拉葛部(旧作撒里葛,今改正)、伊克部(旧作窈瓜,今改正),弩延部,皆以降奚置部,设节度史领之,分居泽州之东、潭州之南。后有鄂博库部(旧作讹仆括,今改正)与萨拉葛等三部,同居望云县东,盖辽时望云县,即与北安州相接,中间并无郡县(辽北安州为今承德府北境及深平县、丰宁县之东境地。辽望云县为今宣化府赤城县地,中间相距之处为今滦平县、丰宁县之西境及独石口厅地),而北安一州又不应是辽阔,知今滦平县、丰宁县之西境,皆奚部散居之地。金天辅六年,宗翰等败奚王,什默(旧作霞末,今改正),而北安州遂降,可知奚王之即在北安州境地。”这里的居潭州、利州二州间的约罗部,即自号库莫奚者兀良哈部。潭利二州间之地,为今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平房子乡之地。三、以客代主的历史演化喀喇沁部本蒙古本宗部落,兀良哈是喀喇沁部的客居部族,最后以兀良哈部族人取代了蒙古族本宗部落,起因于蒙古主体部落的西迁和兀良哈的返回。清代《承德府志》在唐时沿革条下又引《五代史·四夷附录》:“奚当唐宋居阴凉州,在营府之西,幽州之西南,皆数百里(即今内蒙古翁牛特旗--笔者)。后徙居琵琶川,在幽州东北数百里。契丹安巴坚(旧对音阿保机,今改正)强盛,奚人常为契丹守界上,而苦其苛虐,奚王去诸怨叛,以别部西徙妫州(今大同北一笔者),自别为西奚。而东奚在琵琶川者,亦为契丹所併,不复能自见。”这里的奚王去诸即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别部即约罗部。关于琵琶川的方位,清代《凌源县志》在辽时利州阜俗县沿革条下引《辽史·地理志》:“利州,本中京阜俗县,统和二十六年置州,属中京,领县一:阜俗县(唐末契丹渐炽,役使奚人迁居琵琶川,即今大城子之地。统和四年置县,初隶彰泯宫,更隶中京,后置州,仍属中京)。”这里的大城子即指喀左蒙古族自治县之府所在地,也就是说也速该是从这里西徙妫州的。去诸与别部(约罗部)西徙妫州后,福余人又迁入琵琶川。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民族史略84页:“隋唐初期有一千多户粟末靺羁人迁徙营州(今辽宁省西部)定居”。栗末靺羁人迁居这里以后,称琵琶川之河流作浮渝河,也就是后来在这里出现的福余人,是以其所居地域而称谓的。去诸携约罗部徙往奶州后,首先出现于钦察汗国,后出现于幹难河流域,生成吉思汗。《元史·土土哈传》(引31页):“土土哈,其先本武平北折连川按答罕山部族,自曲出徙居西北玉里伯里山,因以为氏,号共国曰钦察。其地去中国三万余里,夏夜极短,日暂没即出。”这里的曲出即去诸,两者是同音异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韩儒林光生所著《穹庐集·玉里伯里山之方位》一文引《纪绩碑》云:“公(土土哈)钦察人,其先武平路折连川(译言黄羊甸)按答罕山部族,后徙西北绝城,有山日玉里伯里山(改为伊埒巴尔),襟带二河,左曰押亦(改为约罗),右为也的里(改为伊苏),逐定居焉,自号钦察……,川原平衍,草木盛茂。”这里武平路折连川(译言黄罕,甸)就是今辽宁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石城川黄家店(详见清代《凌源县志》利州沿革条),伊埒巴尔就是也速该巴图尔,约罗就是去诸所携的别部约罗部,伊苏则是也速巴图尔的简作。这一地区,也正处《王里伯里之方位》一文中所说的“热河中部”。《玉里伯里山之方位》一文又:“此钦察部人源出热河中部,本蒙古种,造移居西北,雄长其地后,始改名钦察,人民亦逐渐突厥化。”这里的蒙古种,即指也速该的本宗部落,又因他所携的约罗部,是自号库莫奚的突厥种兀良哈部族,人民也必然要逐渐突厥化。也速该(曲出、去诸)是多妻者,他将自己所建的钦察汗国留给前妻所生之子峻末纳,又携所掠之妻诃额伦迁到幹河流域生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建蒙古国后,又把喀喇沁部大凌河以西之地分封给了济拉玛家族吉布其其格等四人。《元史·特薛禅传》(页):“弘吉刺氏族居于苦列儿温都儿、斤、迭烈木儿、也里古纳河之地。岁甲戍,太祖在迭蔑可儿时,有旨分赐按陈及其弟火忽、册等农土,若曰:‘是苦列儿温都儿、斤,以与按陈及哈撒儿为农土”。申谕按陈曰:‘可木儿温都儿、答儿脑儿、迭蔑可等地,汝则居之’。谕册曰:‘阿刺忽马乞迤东,蒜吉纳秃山、木儿速拓、哈海幹连直至阿只儿哈温都、哈老哥鲁等地,汝则居之。当以胡庐忽儿河北为邻,按赤台为界”。又谕火忽曰:‘哈老温迤东,涂河、潢河之间,火儿赤纳庆州之地,与亦乞列恩为邻,汝则居之’。又谕按陈之子峻鲁火都曰:以汝父子能输忠于国,可木儿温都儿迤东,络马河至于赤山,涂河以南与国民为邻,汝则居之’”。这里的特薛禅即济拉玛,按陈即济拉玛之子吉布其其格。即今内蒙古喀喇沁旗锡伯河,清代写作济伯格河,济伯格就是吉布其其格,显然是其人名而名的河流名称,可知按是时驻锡伯河流域,锦山之“锦”是济伯格之“济”的音变,又可知他的驻地在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府所在地,传至三世孙周阿不刺时迁到应昌,位今内蒙古翁牛特旗。古布其其格的名子有多种写法,《元史》写作按陈,清代《承德府志》写作阿禅,《青史演义》写作策其格,《新元史》写作也孙贴额,本文依据其家谱及后人口碑写作吉布其其格。再查其古代地名可知,这里的涂河、潢河之间即指清代翁牛特左旗、敖汉旗、奈曼旗地。络马河至于赤山涂河迤南即指清代翁牛特右旗地,与国民为邻即指清代大凌河迤西、燕长城以北,清代喀喇沁中旗迤南之地。元初,辽左之地由成吉思汗异母弟幹赤斤镇守。六十年后(至元24年,年),成吉思汗异母弟幹赤斤的四世孙乃颜偕东北诸王起兵反元。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今内蒙正兰旗)出兵征乃颜诛之,置辽左万户府。在征讨乃颜的斗争中,按陈之孙翰罗陈、蛮子台等人皆主功;封峻都为辽王,蛮子台为万户长。从而辽西、辽左之地尽为弘吉刺氏所有--是时以大凌河为界,其东为辽左、西为辽西。济拉玛七传至和通时,由于他一人家族控制了整个喀喇沁部地区,以喀喇沁之地名称作本部族名称作喀喇沁部。元顺帝北走蒙古草原后,兀良哈部族仍是与明军对抗的一支强盛力量。和田清的《明代蒙古史论集》页:“(洪武)元年八月,明军进人大都,赶走了元顺帝……。但顺帝仍在上都……,他的丞相也速占据着热河方面……。权衡的《庚申外史》(卷下)形容这种情形说:“独上都与红罗山未平,庚申帝(顺帝)在上都,红罗山在东南,也速驻兵在焉。上都恃有红罗山为之藩篱,红罗山恃上都为救援。二年(洪武)二月,也速领兵进犯通州”。据兀良哈部族今内蒙古宁城县大塔下居住的八十三岁的乌安林老先生的口碑称,也速即后来的兀良哈三卫头目脱罗忽察尔。《实录》洪武二年六月已卯条下:“上命(常)遇春自凤翔赴北平,征迤北余寇……。遇春,(李)文忠率步卒八万,骑士一万;自北平往取开平。道三河,经鹿儿岭,过惠州,败故元将江文清于锦川(位今凌源县道尔登乡),得士马以千计。次全宁,故元丞相也速(脱罗忽察儿)复以兵迎战”。但后来也速投降明军,被解送到北平。朱元璋在元代兀良哈之地设置兀良哈三卫。《明史》(卷)《兀良哈三卫传》:“洪武二十二年,置泰宁、朵颜三卫指挥使司,俾其头目各领其众,以为声援。”这就是说,投降明军的脱罗忽察儿(也速),又被明廷封为朵颜卫头目,返回了兀良哈之地。但因他们仍然心向北元政权,也常常遭到明军的讨伐。和田清在《明代蒙古史论集》72页在叙述永乐二十年朱棣徒劳北征时写道:“(朱棣)说:‘朕非欲穷兵默武也。虏为边患,驱之足矣,将士远来,亦宜休息。遂谕旋师。但是,就这样回去,可能感到不够万里远征的意思……,便掉马头指向东南……,到达兴安岭东的屈裂儿河畔。在这里遇到根据地已被捣毁的兀良哈的大部队,予以歼灭。”乌安林老先生的口碑称:“明代兀良哈部队见明军来了就北走,明军走了再回来。”兀良哈的部队也常常被北元政权调往明朝的西北边,向明廷进攻。《实录》景泰五年六月丙申条下:“朵颜卫指挥阿尔乞蛮遣哈刺等来朝言:为瓦刺也先所遣,徙其部落于黄河母纳山之地。”母纳山即指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北的大青山至包头市之北的乌拉山的阴山山脉之段。《实录》正统四年六月条下:“近闻兀良哈泰宁、朵颜、福余三卫与瓦刺脱欢等交通,累遣使臣朝贡,实欲见我虚实”。《实录》正统四年七月条下又:“赦宣府、大同等处总兵官谭广等曰:即今瓦刺胡寇谲诈多端,常遣人来兀良哈处,纠合贼徒,窥伺边境。延安、绥德、宁夏,自六月以来累见境外烟火……。”北元皇帝博迪汗将汗庭迁人兀良哈三卫的中心之地会州后(住今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平房子之地)时,北元皇帝令是时三卫长影克西迁隶于阿拉坦汗驻兵于辽秦长城边外防明廷从长城进犯北元皇帝驻牧地,令莽古岱徒居土默特防明辽东总兵官进犯北元皇帝驻牧地,令影克子长昂驻大宁防土默特进犯北元皇帝的驻牧地。北元传到林丹汗时,长昂孙苏布地等反元投清。清《太宗实录》天聪二年二月条:“喀喇沁部落苏布地、杜棱古英、朵内衮济、诺干达喇、万丹卫征、吴尔赫贝勒等以来奏:“察哈尔汗不道……,我喀喇沁部落被欺凌,夺去妻子牲畜。我汗与汗布颜台吉、博硕克国汗、鄂尔多斯济农,雍谢布及阿苏忒、阿霸该、喀尔喀诸部落合兵,至士默特部落格根汗赵城地方,杀察哈尔所驻兵四万人。我汗与布颜台吉率兵十万回,时直察哈尔兵三千人,赴明张家口请赏,未得而回,又尽杀之”。这时,博硕克图汗部落也迁人了泰宁卫之地。清廷建立后,在乌梁海三卫之地设立了喀喇沁左、中、右三旗,在泰宁卫之地设立了土默特左、右二旗。右翼者为博硕克图汗之众,左翼者为莽古岱之众。喀喇沁左翼者为图鲁巴图尔之众,中翼者为万丹卫征之众,右翼者为苏布地之众,成为喀喇沁三旗,土默特左翼的主体部族,只有土默特右旗为蒙古本宗部落为主体部族,封他们的首领为上述各旗的世袭札萨克,这就是古代匈奴人、突厥人在喀喇沁部之地以客代主的历史演化过程。满族研究年第4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