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刚见到龙凤莲时,朴素的衣着、岁月熏染的面庞,一副农家大姐的形象,实在看不出她和别的农家大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而当得知她是龙王庙龙氏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陶杖子陶氏皮影戏第三代传承人的时候,你不得不对她肃然起敬了。原来龙大姐是身怀绝技、冀东北派皮影戏著名花旦兼小生、深受当地群众喜欢的皮影戏艺术家。

龙凤莲今年四十六岁了,看似年龄不大,其实她的艺龄已经四十一年了。她出生在皮影戏世家,曾祖、祖父、父亲都是皮影戏著名艺人。在她五岁的时候,懵懵懂懂的她就开始跟祖父咿呀学戏,她的少年时光可以说就是在光影皮人、宛转悠扬的唱腔中度过的。那个年代,农民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尤其地处深山区的青龙,物质生活尚且匮乏,更谈不上精神生活了,这个时期皮影戏就成了农民单调生活的调味剂。乡间各种大小流派皮影戏剧团纷纷建立,乡间小路、沧桑古屋、河边柳荫都可以是皮影戏的舞台。龙大姐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她不仅爱听戏、爱看戏,还对唱戏有浓厚的兴趣。八九岁的时候,她已经能唱整出的旦角戏了。祖父、父亲见她的独特天赋,决定重点培养她,并在历史文化、皮影戏知识、唱腔流派上着意雕琢,这给龙凤莲打下了坚实的唱功基础。九岁那年,父亲拖着病重的身体,手抄了八本皮影戏经典曲目,交给龙大姐,嘱咐她一定把龙氏皮影戏传承下去,她含着泪答应着,不想这是和父亲的诀别。父亲在她十岁那年去世了,她又跟叔叔龙万成继续学戏。十五岁时,龙大姐正式登台演出,其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的唱腔一下子唱响了,大家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艺人,从此龙凤莲开始了风风雨雨的皮影人生。

“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四弦飞拨丝丝语,鼓磬频敲艾艾鸣。”皮影戏,流传于我国的广大地区,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而青龙龙王庙龙氏皮影戏介于滦州影戏和凌源影戏是中间地带。滦州影戏的唱腔,在形成的过程中吸收运用了民间音乐、民间歌曲、民间小调、叫卖调、哭丧调,又借鉴了兄弟剧种的声腔音乐,最终成为现在独树一帜又十分完美的板腔体声腔音乐。凌源影戏受二人转、东北大鼓、单鼓、民歌,特别是方言语调的直接影响,其唱腔较为粗犷豪放,短促平直。龙氏皮影戏就是借鉴融合了滦州皮影唱腔和凌源影戏唱腔等多个兄弟流派的唱腔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听龙大姐的皮影唱腔,委婉不失刚劲,圆润细腻不失高亢嘹亮,时而行云流水,时而激越悲愤,剧中各式人物的喜怒哀乐被她表现的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而浓郁的地方特色又使观者如醉如痴,深陷戏中。有一次,龙氏剧团在地处深山区的一个小村演出,节目结束后,观众迟迟不离去,最后不得又加演了一个多小时。

龙凤莲年结婚,其夫家也是皮影戏世家,公公、兄长都是皮影戏高手,以前曾多次合作过。两个皮影世家的结合,可以说为青龙东北部的皮影戏艺术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也为龙大姐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此期间,龙大姐受到了青龙皮影戏名家邵义民、关西瑞、赵文杰等人的指点,唱腔技艺更是突飞猛进,艺术水准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主要剧目《薛海征西》、《铁树开花》、《大金牌》等剧目唱响冀东广大地区。

多年来,龙凤莲的艺术足迹遍及北京、内蒙、河北、东三省的广大地区,为千千万万的人带来了欢乐。年,龙凤莲荣幸的成为了河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随后注册成立了秦皇岛龙雨皮影剧团,皮影戏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她这代得到了更好的发扬和传承,实现了父辈等老一代皮影艺人的殷殷梦想。

年春节,北京某地举办民俗嘉年华活动,龙凤莲在活动中连唱了一百天皮影戏,每天最多时演出六场,观者如潮、好评如潮,青龙皮影走进了首都大舞台。

“桐叶映窗纱,几番鼓弦开场。屏动梨园声起,清影玲珑透。扯丝牵线扮君王,小戏可登堂。昨日御沟声远,旧词新角唱。”龙凤莲说,皮影戏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蓬勃发展的今天也焕发了新的青春,青龙皮影也将在新的起点上走向新的辉煌。是的,龙大姐,民族艺术的传承人、传播者,你的艺术人生一定会更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青龙皮影戏,在你和众多传承者、爱好者的弘扬推广下,一定会发扬光大、走向灿烂辉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