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3月27日至30日,“手作匠心——对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雕刻类)”活动在朝阳凌源市、阜新市、鞍山市岫岩县举办。今年年初,为提升全省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水平,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有力支持下,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根据我省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实际情况,甄选出刺绣类与雕刻类名录项目展开实地调研。本次是继刺绣类调研后举办的第二场活动。

  本期调研活动历时4天,围绕凌源皮影戏、岫岩皮影戏、阜新玛瑙雕、岫岩玉雕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邀请来自北京与省内知名学者、非遗传承人、相关行业专家,通过考察加研讨的方式,共同探讨传统工艺的现代发展。四天时间内,专家们陆续考察了振声影雕(家庭作坊式)、凌源市城乡行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凌源英熙皮影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凌源皮影展厅、李洪斌作坊、杨记玛瑙厂、阜新十家子玛瑙市场、王运岫玉器厂、唐帅玉器馆、吕正业、于水龙皮影雕刻,观看了完整的技艺流程与产业规模,搜集到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场研讨。

  近年来,我省雕刻类非遗项目发展遇到瓶颈,玛瑙雕素活、玉雕素活与皮影戏市场日益艰难,产品销量不好等诸多问题突出,长期困扰着非遗传承人,也影响了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面对这一难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专家杨阳表示,美术越是接近理想越美,而工艺则越接近现实越美。非遗工艺不仅要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还要具有“实用性”。如阜新玛瑙雕与岫岩玉雕,将传统工艺从经验性层面提升到科学的高度,让技术与艺术更好地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周晓晶认为,除了实用性的体现,我省雕刻类技艺如凌源皮影戏、岫岩皮影戏,可以更多地   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通过搭建平台,使多领域专家集中对辽宁非遗进行把脉,挖掘项目潜力,打开传承人视野,为我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传统工艺振兴提供了思路。至此,年“手作匠心——对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活动圆满结束。今后,辽宁省非遗保护工作将不断探索推进,让传统牵手现代,跨界融合创新。

王俏/文王俏、尹忠华/图

长按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