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对于凌源中学来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百年老校迎来了数十名德高望重的老校友,以及凌源四大班子相关领导。大家相聚老凌中校园、新凌中校园,回忆凌中百年发展历程,畅叙凌中美好明天,一批老校友把他们珍藏一生的关于凌源中学的珍贵史料捐献给母校。 上午九点,凌中老校友乘车从朝阳各地赶来,一进老凌中的校园,久别重逢,老校友们个个激动万分,他们相互握着手,互致问候,谈笑风生。 建于年的凌源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迄今,已为社会培养了近10万名毕业生,学子的身影遍及海内外。经历过二十年代名校初肇的艰难,经历过日伪时期铁蹄践踏的苦难,经历过建国前夕马背学校的动荡,经历过五十年代曙光初临的高歌,经历过十年文化动乱的痛楚,经历过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也掀起过一次又一次发展的高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辉煌,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老校友回到学校,一边参观,一边回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点点滴滴,很多人眼中闪烁着泪花。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好多人也回忆起老凌中的代表性建筑,那座拆毁于90年代末期的二层木楼,如果不拆除,那将是辽西地区唯一一座全木结构的“高层建筑”。当老校友合影留念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老凌中已经为数不多的老建筑之一,建筑历史已有70多年的“德育馆”。当年,那里是同学们汲取道德营养,聆听德学报告会的地方。 回忆是为了更好的纪念,也是为了更好的开创未来。今年署假结束后,新的凌源中学将投入使用,全校师生将搬进新校园。新校园位于滨河新区花卉市场后身,于年5月开始动工,占地亩,其中校内占地亩,校外停车场、绿地占地40亩。总投资2.6亿元。老校友们兴致勃勃,在新学校正门前合影之后,开始分别参观校史馆、图书馆,阅览校园美景。 进入凌源中学校门,呈现在老校友眼前的是“梦想之路”,这是学校“三轴一心”的其中一轴——“礼仪文化”轴的主轴,“梦想之路”两侧栽植被誉为“生命的艺雕”银杏树,其春夏秋冬四季独景的艺术形态,增添学校的书卷之气。 “梦想之路”的一侧是总建筑面积平方米的综合楼,内设校史馆、图书馆、多功能教室、行政办公室等;紧邻综合楼的为凌源中学食堂,建筑面积平方米,可容纳0人同时就餐。 “梦想之路”另一侧分别是高一、高二、高三各一栋教学楼,总建筑面积46平方米,在高二两栋教学楼之间是一片“桃李园”,象征着凌源中学始终“桃李满天下”。 “梦想之路”的最北端,是两栋宿舍楼,可容纳名住宿生,合计建筑面积平方米。 在“梦想之路”一侧和正前方,分别安放着“校训石”和孔子象,“厚德博学、荣校报国”的校训雕刻于校训石上。 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塑象为汉白玉大理石所雕刻,高5米,底座1.17米,坐落于梦想之路的终点“方圆广场”。在一代宗师的眼睛下和圣人的羽翼之下,凌源中学将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打造一流。而“方圆广场”则是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之义,意在突出凌中严谨的治学作风;天方地圆,也代表凌源中学汲取天地之灵气共育英才。 在校园的西北角,还有一片面积达到多平米的草坪,草坪呈漫山坡状,设计精巧,是学子们休闲读书的最美场所。 老校友们重点参观了景芳园。上世纪50年代,从这里走出的一位少年,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激情四射,写下了《苦牛》等著名篇章,他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史上成绩卓著的著名作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产生引导性重要影响。他就是胡景芳老师。为了纪念一代作家,凌源中学部分校友和景芳老师的长子胡志文先生共同筹资建设了景芳园。参观中,老校友们站在景芳老师的雕塑前,追忆着先生的点点滴滴,不禁感慨万千。而今天,踏着老一辈凌中人的足迹,每年都有大批学子走出校园,他们之中,很多人已经成为当代著名的政商界、艺术界的精英。,工作于国家各部委、各重要部门的学子已达万人,他们都是凌源中学和凌源的宝贵财富。 参观完新校园以后,老校友相聚于凌中现在的校址,在小会议室开展了交流座谈。凌源市领导王福来、王桂春、石万田、刘玉娟同志也出席了参观活动和座谈会。 校长薄希田同志致欢迎词。他表示:凌源中学真情感谢各位老校友的关怀和关爱,凌中领导班子也会借助此次座谈东风,不负众望、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发扬历届校友的砥砺精神,传承百年老校的优良文化,打造凌中这块老字号品牌,办家乡人民满意教育,打造省内县域名校,重振凌中百年老校威名,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高二一班学生代表曲申表示:很庆幸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能够来到凌源中学读书。作为在校生,我们必将谨记校训“厚德博学,荣校报国”,沿着校友们的足迹,以我所学,回馈家乡,回馈社会。 副校长陈景霞同志介绍了凌源中学现在的发展情况。 老校友,原凌源县副县长于德老先生代表校友们朗读了即席创作的诗词。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福来介绍了凌源发展情况,表示,凌源中学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凌源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教育部门强化管理,得益于凌中师生的团结奋斗;也是老校友们心系教育、关心支持的结果。他希望,凌源中学要面向未来,进一步扛起责任,亮丽“第一学府”的名片;要面向世界、继往开来,再谱新篇,再创辉煌! 校友会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捐献历史资料。凌中校友,原凌源市教委主任,后任朝阳市教委副主任的李长宗老先生率先捐赠了一大批珍贵资料,紧接着老校友、原凌源县委书记、朝阳市纪委副书记陈国昌同志等老校友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宝物”。他们表示,要继续为凌源中学校史馆的建设出力。 半天时间很快就过去,大家畅所欲言,坐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有道不尽的往事,在这一刻,他们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 离别的时间到了,大家依依不舍,挥手道别之时,不忘说一句珍重:珍重校园友情,珍重人生事业,珍重晚年生活,期待凌源中学更加美好的明天! 凌源中学 凌源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和内涵的学校。同时也历经百年苍桑! 凌源中学建校之始,百年来一直位于被凌源人称为“教场街”的地方。马道街有十几条胡同与之相连。据懂风水学的人说,凌中的选址是极有讲究的。说白了,那地方天然就是一个学子的天堂。 凌源中学号称“百年名校”,这是有来历的。 据考证,年,那时曾经有过一所私孰,那就是凌中的雏形。直到民国14年10月3日(年),真正建立了一所凌源县初级中学。设有一个教学班,招收学生40名。当时能进这所中学读书的,都是比较富裕人家的孩子。 年3月,日军攻陷凌源,国民革命军土崩瓦解。日本人对凌源实行法西斯统治,接管了学校,并且由日本人或者日本聘任的教师任教。此间,日本人编写了一套教材,其中就包括教化“大东亚共荣”,美化日本侵略的教科书。在朝阳市著名教科书收藏家王金星的手中,就有这些教材的一部分。日军占领凌源期间,日本人建了一个木制结构的二层教工办公楼,此楼于9年拆除。 年(伪康德三年),凌源中学又成立中等学校,校名为“热河省立凌源农业学校”。 年,改校名为“凌源国民高等学校”,实际上仍属于农业学校。 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年初,国民党进驻凌源,重建了凌源中学,校名为“凌源县立中学校”。 年6月,凌源第二次解放,同月23日,凌源县人民政府县长刘钧着手恢复了凌源中学。定校名为“县立凌源中学”。计有8个教学班,名学生。年春,由于局势不稳,在热东第十八地委指示下,凌源中学撤入农村,与建昌县窑匠沟热辽中学并校。校名统称为“热辽中学”,实际上成为一所“游击式”的干部性质学校。 年秋,凌源局势逐渐稳定,上级决定,“热辽中学”由农村转入城市。于是,同年9月16日,学校由建昌县搬迁回到凌源县,又改校名为“凌源中学”,归属热河省教育厅领导。 年2月,热河省教育厅发出通令,凌源中学校名改为“热河省立第二中学校”,并设有附属小学一所。年7月,又改名为“热河省立凌源中学校”,年又改为“热河省立第二中学”。从这个名称上,足见凌源中学在全省的地位,那是排名第二啊!热河省辖承德地区行政公署、朝阳地区行政公署等多个地级单位,凌源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是沟通关内外的第二条通道,所以说,热河省立第二中学得到了热河省的极大支持,教育经费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年,热河省撤销,热河二中又更名为“凌源中学”,年2月,被列为辽宁省级重点中学。 年2月,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辽宁大地,恢复高考后的凌源中学名声大振,又被列为省首批重点中学。那些年,凌中在凌源县各乡镇的中学里,简直就是神,农村哪个孩子如果考上了凌中,那就跟考上大学一样受人尊敬。 凌源一中的名称始于年,当年10月,经凌源县教育局决定,校名改为“凌源县第一中学”。但它在全县人民的心中就是凌源中学。它的校牌子挂的也是凌源中学。从年开始,凌源中学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校园内的小平房不断拆除,后来建起了一座四层的教学楼,当时凌源城区没几栋楼,凌源中学的形象在凌源人的心中当神一样。年,学校完成了由完全中学向高级中学的过渡,成为高级中学。年,学校有24个教学班、名学生、名教工。校园占地面积平米,总建筑面积平米。 让外界或是其他学校比较羡慕的是,年,凌源中学就已经拥有了计算机教学室。学校设有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图书馆、餐厅。拥有物理、化学、计算机、电教等室,还设有比较早的校园广播,学校出版学生刊物。就是说,凌源中学是一所培养全能人才的学校。这里的学生一旦参加比赛,必获大奖学生作文那时就有新、奇、特,那时凌源人一度以为“歌德巴赫猜想”是从凌源中学传出去的。 年至年,凌源中学有名学生考入大学,其中最闪光的是年,高考录取率达到了84%。到年,获得上级奖励89次。年、年被省人民委员会、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单位。 后,凌源市正式决定将凌源中学更名为“凌源市第一高级中学”。 年,经凌源市教育部门、学校同意,上报市政府,恢复原校名。 文章创作:哥们传媒视频摄像/摄影张彩华甲氧沙林搽剂如何治疗白癜风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