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凌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

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7.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5亿元;三次产业比调整为27.5:33.4:39.1,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在朝阳前列。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32.2亿元,年均增长6.7%。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2.3亿元,年均增长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6家。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年,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42.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63倍。

——现代服务业显著增强。年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实现60.86亿元,年均增长2.8%,是“十一五”末的1.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74.5亿元,年均增长13.8%,是“十一五”末的1.91倍。。

——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6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0.3%。被评为省级卫生示范城市。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显著,农合参保率达到95%以上。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计划生育水平进一步提升。体育、广播电视、网络等领域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年均增长8.5%。累计完成实名制就业3.7万人、劳务输出25万人次,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的规划目标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职工人,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完成棚户区改造户,完成整村扶贫支持83个村,受益人口6.3万。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持续推进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平方公里,完成人工造林6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8%增加到51.8%,被评为省级森林城市。

——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打造了园景区开发开放平台,落实权力清单,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及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医院综合改革。整合新闻传媒资源。“单独两孩”政策稳步实施。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各项改革都有序推进。

——社会治理能力有效加强。一批信访积案逐步化解,信访量总体大幅下降,荣获“省级平安示范市”称号。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高质量举办系列专业招商活动,累计引进域外亿元以上项目80个。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二章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全面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四个着力”、“四个驱动”、培育壮大“六个新的增长点”为根本遵循,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支撑,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二)基本原则

必须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必须激活创新、改革、市场、开放“四个驱动”新动力;必须着力培育发展壮大经济新增长点。

二、发展定位

综合定位是:建设承接汽车零部件转移的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建设中国北方汽车生产基地,建设北方重要钢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东北最大的玻璃生产和石材加工基地,建设全国设施农业强市、辽宁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省际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全省重点旅游城市,创建省级、国家级平安城、文明城、卫生城、森林城、循环经济示范城。建设美丽凌源、生态凌源。

三、总体目标

到年,确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年翻一番,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突破。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5%。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年,累计引进域外亿元以上项目个,其中超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

——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城市建成区达到35平方公里、32万人口,城市饮用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5%,污水集中处理率9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5%以上,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青山、碧水、蓝天、沃土工程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53.8%以上。

——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国家标准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

第三章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实施工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发展工业产业集群

发展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玻璃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冶金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三)重点培育新兴产业

(四)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蒙俄欧经贸走廊、沿海经济带等开放战略中。建成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区,成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的前沿阵地和示范平台。

(五)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核心带动区”;构建设施农业生产集聚区和花卉生产集聚区;构建特色生态农业集聚区;构建肉牛养殖和生猪养殖集聚区。

——发展绿色高效设施农业。

——打造特色生态农业生产区。

——建设畜牧示范基地。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

——巩固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

——实施品牌战略。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三)健全农村服务体系

到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达到80台/百户。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物流发展;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发展金融业;推进中介服务业发展;发展新兴业态。

(二)服务业集聚区和商品市场

——推进渝州商贸集聚区建设。

——热水汤温泉旅游休闲集聚区。

——商品市场建设。

(三)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到年,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5%以上,进入全省重点旅游城市行列,打造国内知名的新兴度假旅游休闲名城。

(四)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五)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年,全市客货运输线路达到96条,客运量达到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货运量达到万吨,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

(六)稳步发展健康养老业

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第四章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一、着力提升城市功能

到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5%以上。

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引导园景区周边乡镇街主动接受园景区的辐射带动,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实现与园景区的优势互补、互利共享;支持乡镇街按照差异化方向发展,突出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主导产业。

三、加快新区建设步伐

到年,新区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总投资完成80亿元。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

到年完成全市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建设规划调整和补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小城镇新增各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0个;新建垃圾填埋场17个;新建畜禽粪便处理设施个。全部完成镇区给水网络体系建设;完成主干道排水工程设施建设。

五、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到年,建成5个省级生态乡镇,30个省级生态村,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全部达到规定的宜居乡村建设标准。

第五章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提升发展承载能力

一、构建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机场建设。积极谋划凌源通用机场建设,对接周边机场,打造飞行员训练培训基地。

——铁路建设。完成凌源市锦承铁路K+凌北道口平改立项目、锦承铁路K+三十家子(南街)道口平改立项目、锦承铁路K+徐家烧锅(双庙子)道口平改立项目(上跨)等项目。

——公路建设。加大高速和国省市干线公路网建设力度,建设改造公路总里程公里。到年,干线公路将全部达到GBM公路标准。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辆量15标台、出租车50台,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出租车比例达%。

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强民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年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1.3%。

——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强生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提升防洪减灾能力为重点,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海绵城市”试点,推动PPP模式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城市防洪标准全面达到50年一遇。

三、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电力供应。

——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农村能源新技术、新产品。

——城市燃气建设。实施锦朝燃气入凌工程,新建燃气门站、汽车加气站、城区铺设供气管网等项目,推进燃气管网向城区、开发区及重点乡镇延伸。

四、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六章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

——扎实推进生态建设。

——实施“绿色”工程。到年,完成人工造林25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15万亩,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53.8%。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二、节约资源、优化配置

——集约节约土地资源。

——节约水资源。

——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到年,低品位和难选铁矿石开采回收率分别达到85%和95%以上,采矿贫化率分别低于10%和5%以下,选矿回收率达到88%以上;金矿的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达到43%以上,矿山尾矿、废石、废水综合利用率均达到35%以上。

三、加大环境污染防治

第七章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提高民生水平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支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到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2.3%以上,科技贡献率达65%以上。依托园(景)区,搭建产业公共技术平台;依托骨干企业,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依托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技术转移、技术交易、科技信息、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

三、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实施“文化兴市”战略,推进“文化五大工程”建设。优化提升市、乡镇街、村(社区)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全面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四、推动健康凌源发展

到年,总人口控制在67万以内,出生率控制在7.49‰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8‰以下,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3%以上,户籍出生人口性别比得到合理控制。全市农村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99%。

五、不断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到年,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次;新增普惠制就业培训1万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年均增长率约9.8%。

六、全面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到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体职工和适龄城乡居民,参保率达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本覆盖所有法定群体。

七、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大力实施三年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确保到年,如期实现贫困县摘帽,实现79个贫困村和3.2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确保年,实现所有贫困人口整体稳定脱贫,与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八、全力做好妇女儿童及其他社会事业

提高儿童工作社会化服务水平;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建立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优化档案馆藏结构,争创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到年,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80%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65%,妇女占从业人员比例保持在40%以上。

第八章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着力构建和谐凌源

一、稳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完善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等工作机制;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加强社区矫正帮教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建设。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健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机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推行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模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三、保障公共安全社会安全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积极应对各种网上舆情;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社区矫正人员管理,确保全市治安形势平稳可控;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和乡镇(街)食品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保障人民饮食用药安全;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预警能力。

四、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打造文化精品,增强文化软实力。

第九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

一是增强党领导改革振兴发展的能力。二是强化规划落实。三是实施规划评估。四是加强规划监督。五是提高规划约束力。

二、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加快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二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加强医药卫生、投融资、地方税费、政府购买服务、市场监管、司法、审计等方面改革。

三、加强对外开放

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等国家开发战略,深化实施专业招商和定向招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鼓励外贸商业模式创新。

四、加强政策保障

综合运用土地、财税、金融、环保、价格等政策,制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综合经济政策。建立定期督查制度,及时兑现落实各项政策,为“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五、突出项目保证

根据“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点,统筹安排项目工程进度。加强对重大重点项目审核监督,规范建设资金使用。建立健全项目风险评估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六、保障要素供给

资金保障;土地保障;水务保障;人才保障;环境保障。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北京治疗白癜风能治好么
白癜风可以治疗得好吗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