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葫芦岛新闻网,一键 大凌河是辽西的母亲河,大凌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生息繁衍的地方之一,是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辽西的古代文明。大凌河有两个源头,一个在河北平泉县境内,称为西源头;另一个在建昌县要路沟乡吴坤杖子水泉沟,被称为南源头。大凌河南源头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先是潜流地下,然后涌出地表,纳入一些支流后,形成了一条终年不息的水系。这条古老的河流两岸,在繁育人类文明的同时,也承载着一条古老的道路——大凌河古道。 石门岭:大凌河古道的西端起点 石门岭在建昌的西南,是建昌县与河北省青龙县的分界岭,也是大凌河古道的西端起点。这里之所以叫做石门,是因为在峻岭连绵的大山深处,有一条狭窄的越岭通道,好像在这里打开了一孔石门,石门两边的人际往来都要通过这里。石门岭大致沿南北方向横亘,岭西为青龙县干沟乡,岭东是建昌县要路沟乡,现在,岭西岭东有六个以石门命名的村落。 据文献考证,大凌河古道开辟于战国时期的燕代。燕昭王时期,燕国在大将秦开“却胡千里”之后,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郡,建昌为辽西郡地,开始纳入燕国领地。随着东北南部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建置的设立和长城障塞的修筑,燕国都城“易”与三郡之间的军旅交通和戍边道路被逐步开拓,大凌河古道应该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通的。当时辽西走廊的傍海道还没贯通,燕国进入东北,只能利用燕山余脉的河流两岸台地和容易通过的山岭开出交通路线,石门岭西接青龙河谷,东近大凌河谷,于是成为华北进入东北通道的必经之地。现代将大凌河流域的古代道路称为大凌河古道,石门岭就是大凌河古道的西端起点。这条古道从石门岭开始,沿着大凌河谷迂回折转,经过建昌、喀左、凌源、朝阳、义县直达辽河流域。时至今日,两千多年过去了,青龙和建昌两地居民一直穿行在这条古道上,要路沟至秦皇岛的省际线路班车每天都要从这里通过。 要路沟:一条重要道路通过的地方 古道从石门岭逶迤而下,在一段山间谷地迂回了一段距离后进入大凌河谷,然后转向东北,沿着狭长的河谷台地向前延伸,经过一个名字有古道特色的村落——要路沟,现在的乡政府所在地,一个南北被大山遮掩,东西有一条平缓谷地展开的大村落。要路沟,重要道路通过之沟。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没有确切时间,但应该在新开岭开辟之前,也就是清顺治五年以前,因为新开岭是那个时候开始打通的,在那之前,这条古道一直是建昌通往青龙的唯一通道。现在,人们把要路沟作为一个村、一个乡的名称,定位为一个具体地点,但在古时候,把石门岭到喇嘛洞这一带的山间谷地统称为要路沟,因为有一条交通要道从这条沟谷通过。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东大杖子战国古墓群,就坐落在这条古道沿线,考古发现证明了战国时期这条古道即已开通,古道沿线已有一定规模的人居聚落。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改写了“春秋战国时期考古不出关“的历史,打破了山海关外无春秋战国古迹的传统说法。 古道顺着河谷蜿蜒,村落沿着古道布局,这条沟谷与这条古道相携相依,不知过去了多少年,要路沟这个独特的地名,记载了这条古道的历史沧桑。现在要路沟至什家子段已开辟为县级公路要线,磨石沟至喇嘛洞段已是省道线。 喇嘛洞:四条古道的交汇处 沿着大凌河古道东北行,会经过一个交通重镇——喇嘛洞,这是喇嘛洞镇政府的所在地。这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地名,据说是因明正德二年有五个喇嘛在龙头山的石洞里修炼得来的。大凌河从镇子西北通过,有四条公路在这里交汇,主干道是在大凌河古道上形成的省道线,从这里穿街而过。这样的山区小镇,有四条公路在此交汇并不多见,应该说是建昌县的一个交通枢纽。喇嘛洞现在的交通四通八达,在古时候也是通衢之地。 从战国时期大凌河古道在这里通过,到明清时期新开拓的“盐道”、“铁道”,那时的喇嘛洞就已经是一个货物中转集散地。明朝在青龙县干沟开设“榷场”以后,长城外的游牧民族到长城内进行互市贸易时,这里就经常有商贾驮队通过。清康熙年间修建柳条边以后,这里又陆续开拓了三条通往辽西三个边门的道路,分别为:从喇嘛洞经贺杖子墙子岭、和尚房子板石沟岭,进入秋子沟,然后东行到“明水塘门”;从喇嘛洞越蟒挡坝岭,经雷家店、黑山科、杨树湾子和大石门子岭到“梨树沟门”;从喇嘛洞经牤牛营子、药王庙到“新台门”。这三条通往“边内”的通道和大凌河古道以喇嘛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放射状的道路交通网络,为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沟通往来,促进塞外农耕经济发展,方便民众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宫山咀:古道在这里跨过大凌河 从石门岭经要路沟再到喇嘛洞,这条古道一直在大凌河的右岸,随着河流流向,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但到了宫山咀却转折向北,跨过大凌河,沿着河的左岸台地伸展。这种线路走向和平面布局,充分体现了古代筑路者的聪明才智。 这条古道,在石门岭采用了越岭线形,然后一直采用沿溪线形,充分利用了河流冲击形成的台地,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作业,并巧妙地避开了工程作业困难地段,这是古代道路修筑的典型做法。即使到了现在,普通公路选线也是把沿溪线作为首选。古代修筑道路之所以多利用河流台地,是因为当时作业方式原始,全部采用人工作业,所以必然在线路选择上下大工夫。这条古道之所以在宫山咀跨过大凌河,因为这里有一处像咀形的山崖遮挡,使河的流速变缓,人车易于通过;还有一个原因是建昌县城北的沈家洼子和荷花池河段的右岸有陡峭的山崖,道路没有沿右岸河谷通过的空间。于是,古道在这里越过大凌河,循大凌河左岸向北。现在,因为修建了宫山咀水库,在古道基础上形成的朝青公路,在通过宫山咀时已经改道,原有的一段古道已沉入水底。 新开岭:记录一段新开的古道 新开岭,现在是建昌县的一个乡,对古道而言,是一道山岭,同要路沟一样,是大凌河古道上又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名字。新开岭位于建昌与青龙的交界处,过去叫盘岭,在石门岭的东南方向,中间有大山相隔,过去岭上有一条只能人行的小路,两地人来人往都要翻山越岭。清顺治五年,为了适应建昌与青龙两地人际交往和经济往来的需要,在盘岭上新开出一条通行车马的道路,于是就把这个地方称为新开岭。 新开的这条道路,以喇嘛洞为联结点,与战国时期开通的石门岭、要路沟古道相接,沿大凌河谷经汤泉子、必里营子、磨石沟、许杖子,通往青龙的干沟。清代开通的这条道路为建昌与青龙之间增添了一个新的通道,与战国时期的要路沟古道形成了大凌河古道的复线,现在这条已有三百年历史的古道已演变为省道线即朝青线,正在与要路沟古道一起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交通运输保障。 烧盆烧出兴城温泉 □盖尚铎杜志刚收集整理 说起来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儿了,那时候辽西一带,家家户户盛菜盛饭用的盆盆罐罐都是用黄泥烧制的。因此,烧泥盆成为一种很赚钱的生意。 相传,在兴城首山的南面,就有一个靠烧泥盆发家的财主。他家的盆遍布整个辽西地区。老财主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叫凤儿的女儿。后来,老财主一年年岁数大了,自己也干不动了,就做起了甩手掌柜的,雇用一个小伙子为他烧泥盆。小伙子叫锁头,为人正直善良,做事认真,爱学习,没用多久就把烧盆的手艺学到手了。由于锁头平时爱琢磨,他烧出的盆不仅样式新颖,而且外表也比老财主烧的盆光滑,卖得非常好。那一年,凤儿16岁,锁头19岁。为了省钱,活计忙的时候,老财主就让凤儿帮锁头的忙。天长日久,锁头和凤儿竟然产生了感情。老财主看在眼里,心想,我女儿怎么说也是财主家的千金,无论如何也不能嫁给一个穷伙计呀。他想辞退锁头,拆散这对鸳鸯,可是眼下又是生意最好的时候,辞退了锁头谁给自己烧盆啊?想到钱,老财主便打消了念头。 日子一天天过去,锁头和凤儿的感情一天天地加深。 一天,又是出窑的日子,锁头把烧制好的泥盆往车上装。这时,他发现有一个泥盆特别扎眼,这个泥盆不仅颜色特别,而且造型与当初的泥胎根本就不一样,圆不圆扁不扁的,别提有多难看了。锁头也没太在意,就把它放在了墙根儿,继续干自己的活儿。可是锁头是个较真的人,他在心里老是合计,一样放进去的泥胎,怎么就烧出这么一个泥盆呢?想着想着,便情不自禁地朝南墙根儿瞟上一眼。那个难看的泥盆成了锁头的一块心病。一天,锁头一边干活一边想自己的心事。猛然间,锁头意外地发现,那个难看的泥盆上竟然热气腾腾。锁头走过去一看,泥盆里面竟然有半盆的热水,盆底还不住地翻着水花。一连几天都是这样。一天,锁头在干活时不小心碰破了手,鲜血直流。锁头想起了破盆里的热水,就在里面洗了洗。这一洗,奇迹出现了,碰破的手竟然在瞬间好了。锁头知道自己烧盆烧出个宝贝,他抑制住自己喜悦的心情,对任何人都没说。 转眼间秋天已经过去,眼看着冬天就要到了。老财主不想再让锁头在家里吃闲饭,更主要的是怕时间长了锁头和凤儿会出事儿,就把锁头找来说:“我年岁一天天大了,这个生意我不想再经营下去了。所以,我也不能再用你了。你跟我干了这么长时间,我也不能无情无义。看看我这院子里你喜欢什么就拿一件吧,也算留个纪念。”锁头和凤儿苦苦央求,老财主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最后两个年轻人给老财主跪下了,老财主还是不答应。无奈,锁头对老财主说:“既然这样,就把南墙根儿的那个破盆送给我吧。”老财主爽快地答应了。 锁头离开老财主家,回到自己家里,母亲见儿子只拿回一个难看的破泥盆,不免埋怨起儿子:“老财主家那么多值钱的东西,哪样不比这破盆强……”锁头把自己在破盆里洗手的事儿说给母亲听,母亲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怎么也不肯相信。说来也巧,这年冬天,母亲多年的风湿病又犯了,腰直不起来,腿站不住,别提多难受了。最初锁头对母亲说:“你用破泥盆洗一洗,病就会好的。”母亲无论如何也不信,后来,疼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洗了洗。说来也怪,洗洗手,手不疼了,洗洗脚,脚不疼了,洗哪儿哪儿好。把母亲高兴的,见着谁就对谁说,南北二屯就传开了,有皮肤病的、长脚气的、手脚生疮的都到锁头家里来洗,洗一个好一个。“锁头家有了宝贝了!”就这样传开了。 老财主听到这个消息,后悔得肠子都青了。怎奈当初是自己送给人家的,没法儿往回要,但他又放不下这值钱的宝贝,就到锁头家里要花钱买,多少钱都行。最初锁头母子不答应,后来老财主就让凤儿出面。最后,锁头提出条件:“我也不要三千三六百六,你只要用铜钱把这个盆装满就行!”老财主一听,高兴坏了,心想:这个盆能装几个钱儿?就答应了。锁头又说:“我还有一个条件,得让全村人都来做个见证。” 第二天,全村人都来到锁头家里看热闹。老财主背来一口袋铜钱,一大把一大把往盆里装。可是,奇怪的是,铜钱放到盆里却像是扔到井里一样,一口袋铜钱放进去,连盆底都没有盖住。老财主就又取来一口袋铜钱,可铜钱放进去,还是无影无踪。最后,老财主用小驴车把家里所有的铜钱都拉来了,放进去还是见不到铜钱的影子。围观的人们都觉得奇怪,一个好事的人走过去搬那个破盆,想看个究竟,怎奈盆像钉子一样钉在了地上。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来帮忙,大家喊着号子,一起用力,盆挪动了,可是盆底下却出现一个盆口大的洞,一股热浪从洞里涌出,是一道温泉。老财主见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打了水漂,一着急,昏了过去。大家用温泉的水拍了拍老财主的脑门,老财主又醒了。最后,还是凤儿机灵,对父亲说:“爸,您不用着急,只要您答应我和锁头的婚事,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我们用这温泉开一个浴池,我们的生意会比以前烧泥盆好得多。”老财主听后,连连点头,众人也是一片欢腾。 从此,兴城的温泉就名扬天下。全国各地的游客到兴城必洗温泉浴。民间把温泉浴称为“坐汤”,甚至有“不洗温泉浴,枉到兴城游”的说法。 建昌绿色小吃 □姚敬芝 发糕 你可别认为这是蛋糕的一种,和蛋糕没有关系。它只是用玉米面,蒸出来的,酸酸甜甜的很好吃。形状嘛你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方方正正的可以是长方形的,也可以是圆形的。 记得我小时候,一进腊月,村里人家家都要蒸黏豆包,蒸发糕。大概是怕黏豆包不够吃吧?这发糕制作起来很简单,且物美廉价。 它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先发面,和得不稀不酱,把面盆放炕头,用旧被子或棉袄蒙好,第二天掀开盖子,发得老高,快流出盆外了,一股刺鼻的酸味在屋里弥漫。然后还得再揉进点干玉米面,放点烧碱,加点糖精水,揉均匀,往铺好的平屉里倒,一层一层的,厚厚的,圆圆的,铺满平屉,盖好锅盖,大火蒸,大约半个多小时热气圆了,再停上十分钟左右,揭锅,用刀子像割豆腐块一般,横七竖八的拉,那香味缭绕,让人馋涎欲滴,食欲大振呢。 现在发糕在饭店,百姓餐桌上也是很受欢迎的食品。只不过更细加工了呢。小米面,白面,玉米面三合一,绿色食品,粗粮细作,大饱口福。
饸饹 说起饸饹,乃建昌一绝,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是高粱米面的里面有榆树皮面,在葫芦瓢底下钻几个大窟窿,漏下的类似小蝌蚪,不怎么好吃。 后来不知谁发明的饸饹床子,开始压饸饹,比以前方便,但也很费事。做一顿最低两个人忙,一个人添火,搅和锅,以免饸饹条成坨子。一个人一边做面团子一边压饸饹床子,那长长的细细的饸饹条,慢悠悠地跳进滚烫的水里,不一会就变了颜色,一盆,再一盆,两个人大汗淋漓,有时被烟呛得直咳嗽,眼睛直流泪,也不肯停下来呢。 面料最开始是玉米面,高粱米面加榆树皮,还有荞麦面的,劲道,光滑,吃起来爽口。现在不用榆树皮了,只要在玉米面或者高粱米面里,加点白面或者荞麦面就劲道得很。而且饸饹条长,到水里不化。 卤子呢,好多种,芥菜疙瘩的、鸡蛋的、豆腐的、豆角的,还有瘦肉丁的。好吃极了。炎热的夏天,酷暑难捱,吃上一碗过水饸饹,那真是解暑解馋,你吃上一碗,准保想着另一碗。甩开腮帮子,稀里哗啦眨眼工夫,一碗就下了肚了。冬天可以吃热汤饸饹,吃得大汗淋漓,感冒会不治而愈。 饸饹会让你百吃不厌,会让你食欲大增,会让你肚子吃得滚圆还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山野菜大饺子 建昌是个山城,山野菜到处都是,什么马蜂菜,人形菜,扫帚苗子,猪麻哼菜……这些菜可以烫熟蘸大酱吃,可以做汤吃,可以炒菜吃,也可以包大菜饺子吃。而苣荬菜和苦麻菜,蒲公英菜只能洗净,生着蘸大酱吃,清热败火解毒,据说还能预防癌症。 最流行的就是马蜂菜大菜饺子,饭店里买一元钱一个,供不应求。 菜得到山上挖来,择干净,用水洗净,烫软后攥干,用菜刀剁细细的,大油,大肉,还必须加点韭菜调味道,花椒味精各种调料配好。 面呢,可以是纯玉米面,可以是纯白面,也可以是纯荞麦面的。为了营养全面可以三样面混合,口感更好。
杨树芽子 春暖花开,杨柳依依,万物萌芽。大约每年的农历四月中旬吧,大家开始撸杨树芽子了,那是家家餐桌上少不了的蘸酱菜。 早在闹灾荒年代,杨树芽子是用来充饥的,那时人们起早贪黑的,到处去撸杨树芽子,树林里的树冠都快成了光头强了。而如今只是尝鲜而已,吃腻了山珍海味,反倒都向往吃到绿色食品。 撸杨树芽子得掌握好最佳时机,太早,杨树芽子粘滑涩涩的,很不好吃,太晚,杨树芽子放大叶了,老了,太苦,不香,咀嚼不动。所以必须趁鲜嫩时撸。撸嫩条上的才好。撸得两手就像在绿色的大染缸里染过的一样。 撸来后用清水洗净,还得用开水煮烂,捞出来得用清水浸泡,大约十天左右,这期间必须不断换清水,直到不怎么苦了,再用手攥干水分,就可以蘸酱吃了,细细咀嚼,败火,滑肠,每顿不能多吃。 吃不了的杨树芽子可以晾干,冬天泡煮后吃,虽然没有刚做好的好吃,但也很有食欲,吃起来劲道。 杨树芽子还可以包饺子,但得加点白菜,韭菜什么的,大点油,多放肉。好吃得很。
地瓜饼子 有一次我吃自助餐,吃了一个紫薯饼,想回味一下以前吃的地瓜饼的味道,可是令我大失所望。非但没有那时的味道,而且吃着恶心,感觉好像都是食物胶。 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年妈妈都要晾晒许多生地瓜干。把生地瓜洗净,用菜刀切成薄薄的片,用筛子晾干,然后用石碾子碾成面,再加点玉米面,用锅边贴。吃起来那叫劲道,香,甜,面乎。 现在我自己做熟地瓜饼,也很好吃。把熟地瓜去皮,用手抓碎,往里面掺和点玉米面,或者白面还可以加点白糖,少量的水,然后拍成饼,用油锅烙,香甜可口。
手工煎饼 说起建昌手工煎饼远近闻名,以薄、香、营养价值高畅销。 材料有玉米面、小米面、白面、大米面、糯米面、黄豆、花生、杏仁等。 以前一个人摊煎饼很困难,平顶锅支在地下,需要有人专门添软柴禾,火苗不断,还得不大,不小。火太大,煎饼糊了,太小又不熟。煎饼耙子是自己做的,用木头片子做成两头尖中间平的,类似梯形的,再安一个木头把儿,比筷子长点,粗点。 妈妈坐在蒲团上,煎饼耙子上上下下,那么灵巧、娴熟,稀面在锅顶滋滋啦啦直响。用勺子舀稀面,然后用耙子拉圆,推平,熟了,迅速叠好,像叠被子一般。那个麻利劲儿,让人眼花缭乱。 如今用电控制火候,一个人能看着两个煎饼锅。 吃煎饼也花样繁多,可以煎饼卷大葱,可以煎饼卷地瓜,可以做煎饼盒子,也就是把饺子馅弄熟,夹在煎饼里吃,还可以做煎饼汤…… 煎饼,无论怎样吃都吃不够。 来源:葫芦岛日报·周末(5月7日) 触手可及“微”观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