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什么叫有“年味”?

又有人感叹,现在过年没有“年味儿”,包括上饭店而不是在家里吃年夜饭,包括过年不在家而是出去旅游,包括城市禁止年春节期间放烟花炮竹等等。

什么叫有“年味”?在我看来,“年味”就是过年时尊重沿袭过年本该有的传统习俗,即各式各样的仪式和礼节,这些仪式和礼节有浓厚的文化象征意义,构成了过年文化底色。

比如喝腊八粥、祭灶神、扫尘、拜年、畅饮欢宴、放爆竹等,都各有各的文化含义,又比如祭祖、饮屠苏酒,吃饺子、跳灶王、挂桃符、贴门神、熬年守岁等,也各有各的讲究。一旦这些必要的仪式和礼节被消解了,过年就丧失了原本色彩,也就缺少了“年味”。

“年味”被谁偷偷“偷”走了?回顾一下历史,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粗略的答案。从80年代初到现在,人们吃着饺子看春晚,有人已经认为,这是旧民俗变成“新民俗”;90年代中期以来,连稍显“年味”的放鞭也被禁了,过年也“黄金周”起来,年夜饭的餐桌也从家里“搬”到饭馆里。

从这个极粗的线条里,我们可以看到,过年包含的传统习俗被不断地抽离和抛弃,旧历的年底毕竟不再最象年底,“年味”就在这“移风易俗”之中渐行渐远,只留下一个模模糊糊的背影。

现在,很多人对过年所包含的传统习俗变得孤陋寡闻起来,不懂得过年的真正含义,有什么表现形式,有什么仪式或礼节,在他们看来,过年无非是吃吃喝喝,除了吃喝好象无事可做,只好看春晚,打牌搓麻,旅游观光。当过年被简化成吃喝,哪里还有什么“年味”可言!

我这样说并不是要为逝去的“年味”招魂,为民俗的流逝而扼腕叹息。没有必要如此悲观,存在是合理的,逝去也是合理的。文化不是凝固的东西,节日也不可能一陈不变。

如果说前人一年到头就盼着过年的时候吃顿好饭,穿件新衣的话,那么现代人“天天都在过年”,天天好吃的穿好的;如果说前人被万水千山阻隔,就盼着佳节与家人团聚,那么现代人可以随时“连线”,甚至飞越重洋。无论从物质到精神,还是从时间到空间,此时的年已非彼时的年。

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将文化解释为modeoflife(生活样式),我国文化学者梁漱溟先生称“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一西一中,两种说法都指向同一个意思:文化是一种“活法”。

如果我们将过年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活法”,它也必将随着时代而变化,作为中国人“活法”的一种,过年也会随着时代而变化。现在过年,时间名称还是旧的,但已加入了许多新的“活法”,不必总是用旧的标准来衡量过年,过去的年味在减少,现代的年味在增加。至少在目前这个时段里,又些人过年必看春晚,算是一种现代的年味。可能突然取消了春晚,有一些人已不习惯了。

过年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过年的在传统文化里,过年的仪式感很多很重,现在则开放自由的形式增加了很多,但无论这些外在的形式如何变迁,过年的本质并没有改变,那就是与家团聚,彼此暂时停下脚步,进行亲情交流,补充情感需求的这内核没有改变,这一点,我在很早就有了深切的体会。

年的隆冬,我上大二。照说过年是不应该有家不归的。但是我想看看北京人怎么过年,正好有四个同学也“同流合污”。因此,母亲几度催我回家,我都执意留下。“儿大不由娘”,母亲终是拗不过我,虽然万分不安,还是同意了。

大年三十那天,学校为留校师生发了进餐券,晚上还开了一个小晚会,有各种趣味游戏。记得我参加了一个“抢凳子”的游戏,居然还成了笑到最后的人。在我参加游戏之时,学校领导来到晚会现场,还有一个人扛着摄影机跟着,自然是表达学校的关心慰问之情,我专注于游戏没太注意。

晚会后,我们意犹未尽,到一位同学租的一个地下室里守着一台旧电视包饺子。都是新手,饺子包得奇形怪状,却也其乐融融。大家就着饺子、熟食、蚕豆和花生米灌啤酒,评说春节联欢晚会,气氛很热闹,也必须热闹,因为我感到大家都在用热闹来驱赶那挥之不去的在异乡为异客,佳节倍思亲的愁绪。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大家毫无理由地一齐欢呼,把空酒瓶砸得稀烂,也算是爆竹声声辞旧岁。

一箱啤酒喝完,已是凌晨两点多钟,不知谁说了一句:“我们走到天安门广场去看升国旗吧。”大家竟一致赞同。我不知道从学校到天安门有多远,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大的热情和勇气,穿着厚重的军大衣,徒步走三个多小时,走得全身冒汗,走得酒都醒了,硬是走到天安门广场!看着国旗徐徐升起,我什么愿也没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回去睡觉。升完旗,人群作鸟兽散,我们坐车回校,倒头便睡。傍晚起来,我发现自己的旅游鞋生生地被走坏了!

找电话往家里打,我说:“妈,我挺好的。”声音有点哽咽。母亲说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里看到我在抢凳子,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我哪想到昨晚那个扛摄影机的是央视记者,在报道高校不回家过春节的学子!妹妹接过“哥,你昨晚不打电话回来,我们担心死了,年夜饭妈才吃了一口,今天在电视里看见你,她的眼泪都流出来了。今年过年一点意思都没有……”那一刻,莫明其妙地,我的眼泪刷刷地流出来,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以后,再也不离家在外过年了。

也是那一刻,我明白了过年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无论世事如何沧桑,无论我们淡忘了过去多少传统,只要我们的亲情没有淡漠,我们对亲情仍有需求,这年都得过。

(本文原载思客,标题有改动)

长按或扫描以下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要多少钱
重庆白癜风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