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凌源在线”快快 图1 根据冯时先生的观点,璇玑是以真天极为中心的圆形天区,规划璇玑的只能是北斗星。笔者在新近出版的专著《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中,使用美国自由软件基金会发布的Stellarium0.13.3(虚拟天文馆)软件,再现了红山文化晚期璇玑天象的本来面目。图1是公元前年(牛河梁遗址晚期开始的大致年代)在牛河梁地区观测的北斗绕极天象图,天璇、天枢和天玑三颗星各自形成一个环形绕极轨道。这3颗星在斗魁四星中较明亮(天权在七星中最暗),从轨道顺序来看,天枢所在的环形轨迹夹在天璇与天玑二星之间,成为璇玑的枢纽。显然,如果以这三颗星的三环绕极轨迹所规划的圆周区域为璇玑所在范围的话,就可以合理地解释北斗的天璇、天枢、天玑三星名称的由来。 图2 北斗在牛河梁晚期这个时段所处的位置,刚好可以使斗魁上的天璇、天枢和天玑三颗星在绕极旋转时,规划出一个较规范的三环。图2是公元前年前夏至日天文昏影终时北斗和北天极的相对位置图。利用制图软件,在斗魁三星到北天极圆点O之间用虚线键打出的每个短线作为基本长度单位,计算三星运转轨道直径的数值分别为:大圈46,中圈42,小圈38。三圈直径比值为:D大圈/D中圈=46/42=1.≈1.1,D中圈/D小圈=42/38=1.,比值几乎相等,大、中、小圈直径构成等比关系。由此可知,1.1这个直径比值是三重圆构成的璇玑圈的共同特征。这是牛河梁红山遗址晚期时代璇玑真实的天文特征,完全符合后世文献关于璇玑及北斗名称的记载。 在牛河梁遗址中,我们发现两处三个积石冢遗迹完全符合璇玑的上述特征。 第一处,就是遗址核心的第五地点一号冢。根据牛河梁考古发掘报告给出的数据,一号冢三重冢界石墙的直径据残存段推测分别为:外圈20~22米;中圈18~20米;内圈16.5~18.5米[8]。取平均值分别为:外21米、中19米、内17.5米。直径比为:D外/D中=21/19=1.,D中/D内=19/17.5=1.≈1.1。两个比值几乎相等。 图3 我们将公元前年立夏节中候天文昏影终这一时刻的北斗天象图叠加在第五地点一号冢俯视图上,发现残存的三重冢界墙分别与天璇、天枢、天玑三星绕极轨迹圆周吻合。而且北斗最亮星玉衡也刚好与中心大墓主人的头部吻合,同时天极点也落在了中心石堆的中心附近(误差大约0.8米)。如图3。 图4 第二处,是牛河梁第二地点四号冢上层积石冢早期的两个圆冢N2Z4B1和N2Z4B2,如图4。 西侧的Z4B1冢体平面为圆形,可分辨出外、中、内三道冢界墙(外)和冢阶墙(中、内)。它们由外向内逐层高起,直径分别为19.2,17.4和15.6米。 D外/D中=19.2/17.4=1.;D中/D内=17.4/15.6=1. 东侧的NZ4B2冢体平面形制为北圆南方形,北部圆形冢体可辨认出外、中、内三圈冢界墙(外)和冢阶墙(中、内),它们在冢的西半部分保存较好。冢外界墙直径约15.3米,中阶墙直径约13.4米,内阶墙直径约12米[9]。 D外/D中=15.3/13.4=1.;D中/D内=13.4/12=1. 以上两个圆冢三重界阶墙的直径比取小数点后一位都是1.1,与第五地点一号冢的数值相同,与公元前年前牛河梁地区观测到的北斗璇玑圈1.1的直径比值完全吻合。因此,这些圆形积石冢就是红山文化晚期古老的璇玑再现。冢内墓葬,体现了红山人的一种北辰信仰,以天极为圆心的北辰璇玑圈(天之中),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灵魂归宿。按着陶寺的建筑理念,大地上与北天极(亦或北辰璇玑)对应的地方就是王者追求的“土中”,于“土中”建国(都),称为“中国”的说法。牛河梁这三个圆形冢分别有三层叠起的台阶,向上与隆起的冢体相连,对应北天极的锥状穹窿天,就可视作与天之中对应的“中土”之地。(在这两处圆形冢坛所在的第五、第二地点,与圆冢对称的另一侧都有覆斗状方冢分布,也起三重台阶,若将圆冢视为天中,那与之对应的方冢则可视作地中。)总之,牛河梁的璇玑葬俗表明,红山古国是体现盖天宇宙观信仰理念的“中国”。 四、北斗崇拜力证黄帝族身份 在文献记载的五帝传说中只有黄帝族与北斗信仰有关。《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记载:“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东汉纬书《河图始开图》认为:“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以雷精起”,又说“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母地祗之女附宝,之郊野,大电绕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笔者据此认为,牛河梁圆冢所葬先民属于黄帝族属无疑,尤其第五地点中心大墓墓主人与北斗最亮星玉衡对应,当为黄帝集团的首领级人物。 黄帝时代的文化创造尤以历法最为重要。大桡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这个干支体系就来源于北斗历法。 墓主人随葬的七件玉器中,尤以双手所握的雌雄玉鳖最为重要(图5)。左丘明作的《国语(卷三)》载有“我姬氏出自天鼋”一句,就是说黄帝族与天鼋有关,天鼋是轩辕的氏族名。而鼋是鳖科的一种,比较凶猛。第五地点出土的玉鳖应为玉鼋,与黄帝相关联。 五、结语 《尚书舜典》(最早即是《尧典》)所记的“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可以认为是记录中国古人对北斗观测历史最早的文献。它所讲到的帝舜考察北斗星中的璇、玑、玉衡,虽然已有政治化倾向,但作为一种承自远古的信仰观念却在陶寺及牛河梁考古材料支持下得到了证实,尤其是又通过当代最前沿的计算机与天文学结合的科技手段再现出来。这一方面证实了中华先祖的伟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辉煌,科技创新与进步,也完全可以实施在社会科学领域。本文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在红山文化研究领域,通过破解古老的璇玑,不仅为牛河梁与黄帝族的关联提供了有力佐证,还揭示出红山古国与早期“中国”陶寺遗址的渊源关系,以牛河梁为代表的红山古国或可称作信仰层面的最早“中国”。 参考文献: [1][3]武家璧.《尧典》的真实性及其星象的年代[J].晋阳学刊,,(5):78-82. [2]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J].责善半月刊,,2(19);胡厚宣.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郊祀[J].复旦学报(人文科学),(1). [4]何驽.尧都何在?——陶寺城址发现的考古指证[J].史志学刊,,(2):1-6. [5]武家璧.陶寺观象台新论[N].临汾日报,-7-9. [6]武家璧.《读清华简〈宝训〉(续)》,《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42期),年9月,22~34页。 [7]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页. [8][9]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第页,第页。 作者简介: 董婕,女,历史学硕士,辽宁省红山文化研究基地、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红山文化研究所所长。 精彩推荐 最新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请注意查收! 凌源人你收到这条关于供暖费的信息了吗?被辟谣了! 所有凌源人!在街上看到有人做这个动作,一定要躲开,否则…我市供热工作正式进入运行阶段!提前将“温暖”送进了千家万户!你家热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