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祖国的未来,快来
4月23日是第23个读书日,凌源市文化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比如说朗读、图片展、演讲等活动,目的就是推动全民阅读。可是在当今的社会,人们在忙碌之余、喧嚣之余,又有多少人能安下心来阅读?文化站站长在此宣读了倡议书,激荡人心,催人奋进!以书为友,能加深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能给我们勇往直前的正能量;以书为伴,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增加我们的智慧,给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
原凌源市人大副主任,现凌源市老年协会会长——于德老先生谈到他主撰的《凌水龙源》,满脸的喜悦与辛酸。他说:"这是一部以散文的笔法描绘凌河之源、山川风物和古今人文的地方史志"。经过了六年辛苦撰写,六易文稿,最后成书。在于老的谈吐中,听得出他对家乡、对家乡历史人文的热爱,更让我看到了一个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凌源市文化局局长聂斌程先生说:年,于老退休,打算去大连女儿家颐养天年,我把他留了下来。我认为,凌源地方文献特别少,应该有一部能够全面反映凌源风土人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书籍。于老多年来一直工作在领导岗位上,对凌源的各方面了解得非常详细,他又是凌源文化界泰斗级人物,由他撰写这部史志最合适。能再次为凌源做贡献,于老特别高兴,欣然留了下来,这一留,就再也没有离开。
每一个开始都是简单的,而过程总是漫长又繁杂。本来计划两年写成的书稿,因为书中涉及许多历史命题,马虎不得,只得放慢速度。于老为了史志内容更加准确、精炼和缜密,六年中跑过北京、承德、沈阳、大连、朝阳、南京等地,对在外地的80多位知名凌源人全部进行了采访。
积累素材不易,写作更不易。于老开始时写了40多万字,后由40万字减少到30万字。书中涉及到百余幅图片资料,这百余幅图片资料还必须要有文字说明。这样一来,仅文字说明就颇费精力。因此,每修改一次文稿,就得花上几个月的时间。这样的工作量,对于一位六七十岁老人来说,是巨大的。但于老坚持下来了,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益于凌源子孙后代的事情,多累都值得。
在编写的过程,于老找到了一位得力助手—-于艳天。于艳天文笔很好,她协助于老写稿、打印、修改、校队。一直到年,经过六易文稿后,于老才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感觉满意。 《凌水龙源》这部书,以散文的笔法书写凌河之源三千平方公里地域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文物古迹、经济拓展、文化积淀,是以文学形式熔"史"与"志"为一炉的百科集成。听了老前辈的介绍,我真想迫不及待走进书里,享受巍峨的木兰山的壮美,倾听潺潺的凌河水的缠绵,体验淳朴的凌源人民温情!于老把凌源从古至今所有的有价值的,值得对外交流的知识全部收录囊括其中。为凌源的古老文化的挖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老孜孜不倦,勤奋读书的精神给我很大的触动,吾生有涯,吾读无涯!在走出会议厅的那一时刻,于老看到我抱着三本书,问:"三本够吗?"我说:"不够,分不过来!"老人笑了,兴奋不已!从他的表情里对人们给予了厚望!
三初中的一个学生谈了自己的感想,受益匪浅。我也深深的被于老和聂斌程局长、于艳天的事迹所打动。决心用心读书,不愧对老人家的希望。
于德老人和聂斌程热情的把《凌水龙源》赠给这些中学的孩子们!他们希望后人们认真了解家乡的文化。这厚厚的一本书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座谈结束了,我们跟随文化馆馆长参观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让我喜出望外,简直就是书的海洋,书架满满的。听管理员介绍,图书馆不论周六周末,每天都开放!而且只要办借阅证,就可以无偿借阅!
图书馆总面积平方米,藏书4万册,有成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盲人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年被文化部授予"一级图书馆"。从内涵建设来讲,凌源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是凌源人民的骄傲,是净化心灵的场所!我们应该广为宣传凌源一级图书馆的建设,让凌源人民享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自豪!不能让书尘封已久,为人民所用!
作为教师的我们,推广阅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我做起,带领家长和孩子们走上阅读之路,做优秀的阅读点灯人,教家长陪孩子阅读的方法。《朗读手册》里说:美国成功教育的秘诀是每天带孩子读书5-10分钟,10分钟易,坚持却很难。但别无他途,教育就是恒久的忍耐!因此这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教师来监督,如果坚持到底,我们的孩子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但一定是最有前途的!读书让理想展翅,阅读让生命添彩!让我们广泛开展读书活动,让我们凌源人畅游书海,以读书励志,以书为友!吾生有涯,吾读无涯!让读书活动成为辽沈大地最美的风景!逸夫王远征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