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我们家乡凌源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城市,在数千年时光岁月中有着太多的故事,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古老建筑,成为这座城市最珍贵的历史记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房屋已经与城市的现代化气息已经格格不入。随着时尚奢华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些珍贵而古老的城市建筑逐渐消失在家乡人的视野中,最终湮没于历史的长河里,成为永远的城市记忆。

  家乡人,你可还记得当年住过的那栋老宅么?你还记得当年发生在老宅的悠悠往事么?今天,文雍将用最珍贵的影像资料带领大家重新走进凌源老建筑,一起去重温往事记忆,共同讲述咱们家乡人有关老房子的故事。

  凌源过去有句古话:铜邦铁底天元当、万古千秋塔子沟。凌源过去有个天元当铺规模远近闻名,影响度很大,就在现在凌源酒厂附近,酒厂院里曾有三间,今天我们就从这栋“天元当老宅”说起吧!

  酒厂院外的天元当老宅,现如今早已消失无踪,再也看不到了。这些古朴的建筑总能勾起家乡人的城市记忆,在记忆的照片中重现老宅身影,可唤醒你脑海中的珍贵回忆。酒厂院外的天元当老宅,是否也有你的故事呢?

  酒厂院外的天元当老宅屋檐。房梁是木头做的,砖瓦是过去那种最普通石砖瓦,这样的建筑只有在特别偏僻的乡村才能偶尔看到,在凌源市区是寻不见的。

  酒厂院外的天元当老宅外景。文雍想,这样古老的建筑少已有五六十年甚至近百年了吧。但凡想到今后再也看不到这栋老宅的身影,文雍心中忽然莫名酸楚。城市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好了,曾经伴随着一代家乡人成长的老房子却消失了,我们是该高兴呢还是应该悲哀呢?

  酒厂院外的天元当老宅内景。虽然历经岁月沧桑早已变得残破不堪,但老一辈凌源人就是在这样的老房子里生活成长起来的。儿不嫌母丑,子不弃家贫。我们怀念住在老房子里的那段时光,因为这里有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一盏古老的吊灯,一排古老的酒窖,不知道伴随着多少凌源人成长。时光远去化作遥远的记忆,古老的吊灯和酒窖作为这栋老宅的历史见证,正向我们讲述着那些年沧桑的往事。凌源人,我们真的回不去了。

  再见了,天元当老宅,你将永远保留在家乡人的记忆中!永别了,天元当老宅,有关你的故事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粮食后在以前是山西人烧酒作坊的老宅,原来由老马家住着。听他家里人说,曾经的房照还是大清道光年的咧!如今这栋老房子早已拆毁,只能从这些老照片里找寻曾经的记忆了。

  粮食后烧酒作坊老宅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可惜家乡人今天再也看不到它了。

  粮食后烧酒作坊老宅正门。

  粮食后烧酒作坊老宅正门木质门槛,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

  粮食后烧酒作坊老宅正门右侧墙壁有一小洞。文雍不知道为什么要把锁头放在这里,这是有什么讲究么?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告诉文雍哦!

  粮食后烧酒作坊老宅内景。虽然看起来有些简陋,但非常古朴精致。走进这件老宅,你浓郁的历史气息瞬间扑面而来。老宅看似简单却极不平凡,它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历史传承,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这,就是属于咱们家乡的古宅文化,应该加以珍惜和保护才对。

  粮食后烧酒作坊老宅门框上有一块牌匾,牌匾上面似乎还有字。可惜,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我们已经分辨不出牌匾上面的字迹了。文雍想,这样一块古老的牌匾若能留在今日让考古专家们仔细研究一番,没准还能揭开一段历史尘封的沧桑往事呢!

  这是什么?家乡人认识的么?似乎像是一块磨盘,但文雍不敢确信。

  一座座新楼房已经拔地而起,崭新的凌源形象正在树立,给未来留下点回忆吧,尤其粮食后的父老乡亲们。这是当年粮食后房屋拆迁时的情景,古老的宅院如今早已消失不见。现如今呢?这里已然是高楼林立,面貌焕然一新了。

  原凌源河南会馆老宅,也就是民国初年的秀塔书院,是迄今为止凌源境内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一处古建筑。凌源秀塔书院承载了这座城市太多的文化记忆,应该世世代代保留下去,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最珍贵的文化财富。

  秀塔书院位于凌源市教师进修学校院内,此前曾是粮市小学图书馆。建于年,主体为五间硬山建筑,方形三层石条台基,宽梁大柱,房脊两头为双头龙吻夹着龙身立体图案。整个建筑既无雕梁画栋之华,也无民间堆塑造作之俗,体现了材料、结构、艺术的统一,显得恢宏大气,有着江南著名书院的风格,给人宁静高雅之感。据考证,书院为哈达清格所建,为私熟,也是凌源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学堂。

  乾隆三十六年,哈达清格任塔子沟理事通判,他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书写诗、勤政务实的地方官员。他上任第二年,主持修建秀塔书院,借鉴南方书院起名的方式,如岳麓书院,因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山脚下而得名,而此书院坐落于塔子沟理应叫塔子沟书院,然而“塔子沟”作书院之名略显俗气,既然与塔有关,干脆就叫秀塔书院,更显脱俗大气。哈达清格亲自为秀塔书院立碑题写碑文。从此,这里成为塔子沟区域内第一所书院,吸引着一代代读书人在这里聚集,成为莘莘学子追求人生的驿站。

  年,光绪帝下令改书院为学堂,光绪三十年,于朝阳街建起县高等小学堂(现朝阳街小学),光绪三十三年,北街建起回民小学堂(现回民小学)。至清末,凌源地区在城里四街、四乡办起所学校。

  在塞外辽西这块热土上出了很多著名人物,如北票市尹湛纳希,是清末蒙古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建昌县名扬塞北的一代全能画师张缙,于同治年间考中宫廷画家,其作品名震辽西远藏国外。

  凌源热水汤的罗布桑却丹,著有全面反映蒙古民族风俗的著名百科全书《蒙古风俗鉴》。还有喀左的丹巴多尔济为皇宫侍卫官,因救嘉庆皇帝有功,晋升御前大臣。

  近年来,凌源秀塔书院几经修缮和维护,这是家乡传承历史文化的一件幸事。秀塔书院是凌源近百年来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承载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应该永远保护并世代传承下去。

  老凌中院里的天主教堂,如今还依然保存了!(图文内容为文雍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文雍有话说:这些年来,家乡凌源经济发展特别快,城市面貌早已焕然一新。相比之十几年,我们这座城市已经发生地覆天翻的变化。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经济繁荣了,家乡人生活富足了,一栋又栋时尚奢华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面貌越来越现代化,这些当然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然而,城市在快速崛起和发展过程当中难免会留有遗憾,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曾经那些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凌源人成长的珍贵古老建筑如今早已消失无踪了。

  这些珍贵而古老的建筑虽然看似简陋,与现代化气息不相协调,更没有高楼大厦的时尚奢华,但它们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是凌源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留并世代传承下去。如今,这样的古老宅院已经原来越少,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栋老宅遭到破坏。留住时光记忆,抢救保护古建筑已经刻不容缓。传承历史记忆,保护城市文化是每个凌河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文雍真心希望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老建筑物能够永远保存下去,让咱家乡的古建筑文化世代传承下去。

  古老的建筑,历史的记忆,讲述的是咱凌源人自己故事。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应该这样告诉后代子孙,曾经的老凌源是什么样子的?以前老辈凌源人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忆苦方能思甜,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一去不复还,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把握当下,衷心祝愿我们的故乡越来越好,明天更加璀璨辉煌!我爱你,我可爱的故乡,美丽的大凌源!

  重走时光足迹,找寻城市记忆,传承凌源精神,弘扬故乡本土文化!家乡人,请把咱们凌源的故事讲给身边的朋友听吧,让更多的人知道凌源、了解凌源、走进凌源、爱上凌源吧!

本期新闻主编:文雍(







































中科白癜风国庆专家会诊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里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