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老家大多称为“驴皮影”。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曾由中国传至西亚、欧洲,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为主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物具,一边用当地流行曲调讲述故事,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说唱并举,是乡土气息浓厚的戏剧艺术形式。古时流行范围极其广泛,但因各地腔调不同,而形成各种地域流派的“皮影戏”,风格各异。

  建昌皮影戏,起源于河北,据年版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建昌汤神庙街韩老旮哒就从关内学会唱皮影,后来逐渐在县内流传开来。”这是皮影戏全盛时期的一种史载,事实上小范围流传,应更早于此。   建昌皮影戏,虽被人惯称“驴皮影”,但取材制造却不仅于此。除却大多影箱从关内引进外,也有用牛皮、驴皮、羊皮等动物兽皮自行制影的先代艺人。制作过程一般大同小异,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先将皮质毛、血去净,药物浸泡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根据不同人物的形像塑造进行图谱描绘,用各种型号刀具依绘刻凿、雕镂;在镂刻雕琢后的影人、物具上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辅以其它颜料进行涂抹浸润、发汗平熨。影人的头、脚、四肢都是相互连缀、分别雕琢,用丝线结联而成。便于表演时牵线而动,运用灵活。一个完整的皮影人物,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全靠联缀牵引控制。而往往一个部件的牵引,引出各种动作。如头部就包括颜面、帽盔、须发和颈部,下端用楔子牵缀。其它依次类推,全靠枢钉、丝线联缀。技术上要避免肢体叠合而出现过多叠影,使形体区分明显。要连好“骨缝(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老艺人习惯称为“骨缝”)”,找好“骨眼”。联缀完好的影人,为表演需要,一般要装置三根竹棍做操纵竿,俗称“签子。”一般文场人物在胸部上前部用铁丝穿连、置一签,再于双手处各装置一签,便于操纵影人能双手舞动、反转灵活;而武场人物胸签一般装置在后肩上部,便于操纵影人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飞跃等各种姿态。   建昌皮影一般五至七人为一“箱”(一组完整的表演艺人队伍,一箱影具的使用表演。)。拥有影箱者即为影东。人员配置大多为影幕后上线一人,下线一人,贴线一人,文场一人,武场一人,一般要配备一名女艺人应对唱腔对白。全员演唱时,以贴线者为主唱。影人也渐由八寸之高达一尺六左右,更显淸晰。演出时除艺人、影人、音器(配以四胡、唢呐、鼓、板、锣、铙钹等)外,还要有棚子、影窗户、围子、灯等道具。按人物表演角色划分有生、旦、净、丑之别。   表演时,影布落下,影人、物具按情节入幕,一箱几人手脚并用,利用跷板、棍线等操纵联缀。屏幕人物根据剧情和表演需要做出各种姿势,展转腾挪、翻身跨步、曲膝颔首、武斗相扑,以及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棒等十八般武器的掌控运用,皆能演化,栩栩如生。钻天、入地,腾云驾雾、飞沙走石、撒豆成兵、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火海汪洋、排兵布阵各种场景铺缀称奇。配之以不同人物的声调演绎、说白逗唱,语音或粗或细、或犷或婉、或柔或刚,或暴虐浑烈,或文雅儒风,用乐器相谐相奏,融入情境,惟妙惟肖,令人赞不绝口。   建昌皮影艺人,大多捏嗓演出,推演出五花八门的声调、叠律、尾韵,时缓时疾,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影中人物,除却文臣武将、奸佞忠贤、淑女才媛、帝王将相,也有天外飞仙、妖魔鬼怪、善于奇门遁甲的隐形人、方外高士,造型不同。尤其是手拿小棒槌、能入地上天的“小锉子”将军,和愚痴勇土“大巴掌”更是剧中不可或缺的典型代表人物。幽默诙谐、妙语连珠常常令人忍俊不禁,盼其出场而捧腹开怀、笑逐颜开。影人的各种表演动作、形象,在影幕上通过灯光映澈,影射给观众;说唱声音传送进耳膜,乐器常伴场景发出不同声响……让人们随着人物的出场,场景的设置,剧情的推演时而赏心悦目,时而心潮澎湃、泣涕涟涟,时而阴森恐怖、心惊胆颤,时而思绪跌宕起伏、高呼雀跃……感受到不同的视觉、听觉、思维、感官、精神、情绪盛宴。   建昌皮影戏属板腔体,板式有慢板、流水板、快板、散板等。表演中受方言、乡情等影响,引进传承中自成一格,如三顶七、五字锦、硬辙、老韵、大悲等,和其它皮影略有出入。表演艺人又往往在表演时借题发挥、即兴演出,融进家乡风味,令人观赏起来耳目焕然一新,如痴如醉!   建昌皮影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为一体,集影视、动画艺术于一身,具有浓郁的民族与乡土气息。在贫困年代,影视传播匮乏稀缺,建昌皮影曾以《五峰会》、《王敦篡位》、《杨文广征西》、《马乾隆走国》、《泥马渡康王》等众篇曲目,彰显忠义节烈、除暴安良、惩恶扬善、因果报应,配之以神话、历史、故事的演绎形式,丰富了千家万户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戏剧艺术形式。   建国后,建昌皮影不如清末、民国时期兴盛。老大杖子王清江、王清堂皮影,于年购置影具,成立“影箱”。王清江把从河北皮影老艺人张福金处刻苦所学,言传身教,授与妻、弟,年演出高达余场、名声大振,屡受邀赴河北、凌源客串演出。要路沟皮影艺人于万功年立箱成会,传衣钵于儿子于景礼,坚持周边演出,收集、保存影卷达75部多本。   现今,建昌的皮影演出已很难见到。但稍年长者,一旦提及用灯光照射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配以唱腔声乐表演故事的建昌皮影戏,还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余味悠长的。这种古老的民间戏剧艺术形式,并未被老区人民所忘却,更期待着它能够融合现代科技而重新兴起。

作者;吉广旭 来源:葫芦岛日报

建昌微生活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