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展览名称: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年展

展览时间:年9月6日—12月9日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

辽代是我国北方契丹族建立的政权,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公元年建国到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兵俘虏的年,辽政权延续二百多年。辽亡后,耶律大石在西亚楚河流域重建辽国,史称西辽,直到年为崛起的蒙古政权消灭,辽政权延续了三百多年。诚如元人修《辽史》所称:“太祖以迭剌部众代遥辇氏,起临潢,建皇都;东并渤海,得其城邑之居百有三。太宗立晋,有幽、涿、蓟、顺、营、平、蔚、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于是割幽、并、营之境而跨有之。东朝高丽,西臣夏国,南子石晋而兄弟赵宋,吴越、南唐航海输贡。嘻,其盛矣!”那么,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强盛的朝代?它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方面有哪些特点?

五京备焉

辽代设立五京: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又以五京为中心,划分统治区域为五道。《辽史》记载称: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余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大抵西京多边防官,南京、中京多财赋官。”这种记录虽有所偏差,但是也反映出五京呈现多中心发展态势,又有所分工。

临潢天府:辽上京

上京临潢府,在今天内蒙古巴林左旗。神册三年(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礼部尚书康默记充任版筑使,营建城邑,百日而成,称为皇都。随着辽朝南掠中原、东平渤海战争的节节胜利,俘虏的人口大大充实了新兴的皇都,于是在天显元年(年)和天显六年(年)两次大规模扩建皇都。会同元年(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将之更名为上京,府曰临潢。

辽天庆十年(年),“金人攻陷上京路,祖州则太祖阿保机之天膳堂,怀州则太宗德光之崇元殿,庆州则望圣、神仙、坤仪三殿,乾州则凝神宜福殿,显州则安元安圣殿,木叶山之世祖享殿、诸陵并皇妃子弟影堂焚烧略尽,发掘金银珠玉器物。”遭受极大破坏的上京城渐渐荒废。

上京都残石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巴林左旗辽上京汉城出土

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

辽阳奥壤:辽东京

东京辽阳府,在今天辽宁辽阳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灭渤海国,以渤海故地为东丹国,立长子人皇王耶律倍为国主。神册四年(年),修葺辽阳故城,迁入部分渤海人和汉人,建立东平郡。天显三年(年),升东平郡为南京。会同元年(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改东京为南京,府曰辽阳。

天庆六年(年),东京裨将、渤海人高永昌拥兵自立,并占据50余州。辽天祚帝先后派张琳、耶律淳募兵镇压。高永昌遣使向金求援,希望联金灭辽,被金拒绝。四月,金太祖命斡鲁统率军进攻高永昌。不久,金军攻占东京。

鎏金木雕坐狮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玛瑙水晶璎珞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耶律羽之墓位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墓地三面环山,形如簸箕。年耶律羽之墓并入宝山罕苏木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耶律羽之墓随葬有大量精美遗物,主要有金银器、铜器、铁器、陶瓷器、丝织品、车马器、木器,以及玉、玛瑙、玻璃、水晶、琥珀饰件等。另外,还出土有玉带銙、玛瑙管、玛瑙璎珞、玛瑙臂饰、水晶球、琥珀串饰、琥珀璎珞、玻璃器残片等。金银器占有较大比例,多采用锤鍱、錾刻、镶嵌等工艺,银器、铜器多鎏金。铁器有的错金银。这些遗物制作精美,工艺十分考究,堪称精品。

璎珞这种装饰长而且大,自颈部直垂至胸腹,很不适合契丹民族的生活方式。这种服饰应是契丹贵族定居或参加庆典时所佩戴。在高昌、敦煌壁画中就绘有妇女颈饰璎珞的画面,这说明契丹族佩戴璎珞是受外来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

鎏金錾花鋬耳银杯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鎏金錾花鋬耳银杯,敞口,呈七边形,平沿,腹作七面,腹底弧圆接喇叭形圈足。口沿一侧有椭圆形花式指垫,表面模铸卷草,下接弯垂单片指。口沿、圈足、器腹均以联珠纹作边框,上腹錾刻双鸟衔花纹,中腹框内分别为形态各异的人物像,似为高士图,腹底錾刻缠枝花,圈足为山形纹。银把杯是中亚粟特地区流行的器物,最初的产地也似在此。

耶律羽之墓出土的两件鎏金錾花鋬耳银杯,其椭圆形指垫和联珠纹都是粟特把杯极富特色的装饰,杯身錾刻人物具有显著的唐代风格。而七棱形杯体及弯垂的单片指又有别于上述把杯,指垫与杯身錾刻的缠枝花鸟图案则是辽代的常见纹饰,显示出在唐代仿制把杯的直接影响下,辽初把杯出现了一些变化。

燕台翼京:辽南京

辽南京在今天北京市内。天显十三年(年),从儿皇帝石敬瑭手中获得了燕云十六州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称幽都府,后以燕地分野“寅”为“析木之津”,而改称“析津府”。南京是辽统治区中最繁荣富庶的区域,有“兵戎冠天下之雄,与赋当域中之半”的说法。

保大二年(年)十二月,攻陷西京的金军分两路进攻南京。契丹军民撤出南京城,辽知枢密院左企弓、虞仲文等汉官出城投降,金军轻取南京。之后,根据与北宋联金灭辽的盟约,金军将包含南京在内的部分州县交与北宋。北宋短暂治理了三年,在宣和七年(年),金与北宋关系破裂,金军兵分两路进攻北宋,东路军再次攻陷南京。

带把玻璃杯

旧藏

首都博物馆藏

埃及人和美索布达米亚人在公元前年至前年发明了玻璃,用以制作首饰,并揉捏成小玻璃瓶。

辽代是西方玻璃器输入的重要时期,早在辽太祖建国之初,和州回鹘便从西域来贡,进行贸易交往。天赞初年,波斯、大食等国先后朝贡于辽,到圣宗时期,这种交往更加频繁。

奚地皇都:辽中京

辽中京在今天内蒙古宁城县境内。唐代削平东北割据政权高句丽,活动于该地的奚人首领可度率众内附,置饶乐都督府。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奚人臣服契丹。辽圣宗有一次经过该地的七金山土河一带,向南观望,见云气升腾,仿佛郛郭楼阙,因而开始讨论建都。从幽州和蓟州两地抽派能工巧匠,经过两年努力,建设了郛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等。到统和二十五年(年),在奚王牙帐地建立城池,迁徙汉户充实人口,号曰中京,府曰大定。

保大元年(年)十二月,金太祖命完颜杲为内外诸军都统,统军南下进攻中京。次年正月,金军连克高州、恩州及回纥城,进至中京城下。辽军不战自溃,金克中京。

石雕虎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宁城县辽中京遗址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凤首鸱吻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宁城县辽中京遗址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云中帝城:辽西京

辽西京在今天大同市内。重熙十三年(年),辽兴宗对西夏作战失利后,升燕云十六州之一的云州为西京。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西京)广袤二十里。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阙尚在。辽既建都,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

保大二年(年)二月,完颜宗翰率兵追击辽天祚帝。四月,攻陷辽西京。根据华严寺内《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碑记》所载:“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阁楼观,俄而灰之。唯斋宫、厨库、宝塔、经藏、洎守司徒大师影堂存焉。”

印“西京仁和坊李让”款八方澄泥砚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巴林右旗辽庆州城遗址出土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这方印"西京仁和坊李让"款八方澄泥砚,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州城遗址出土。砚为黑灰色澄泥质,呈八角形,长18.3、宽12-12.5、厚2.3厘米。墨膛呈椭圆形,周边弦纹一道,砚面微凸,砚底有一椭圆形深槽,中间凹印一题章,两行阳文,右行为“西京仁和坊李让”,左行为“罗土澄泥砚瓦记”。“西京澄泥砚”的出现和流传,反映了西京地区陶瓷、陶塑工艺的成熟、文化气氛的浓厚和商品经济的活跃等方面的盛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辽金时期手工业经济、商品贸易、文化的发展程度。

四时捺钵

四时捺钵是游牧、渔猎文化在政治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辽国虽然有五京,但是,辽国的皇帝并不常住京城,他与重要的朝臣一起,随寒暑、逐水草,巡行于四季捺钵地。捺钵活动除了捕鱼、打雁、狩猎、避暑外,还包括拜天射柳、祭山祀祖、商讨国事、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臣、接纳附属国和附属部族(落)的贡品等政治内容,因此,辽的全国政治中心是流动的、随着皇帝的行踪转移而转移。

马鞍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

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契丹族对马具的制作特别重视,而且非常讲究。根据宋太平老人撰《袖中锦》记载,契丹鞍与端砚、蜀锦、定瓷等被并列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辽朝还以制作精美的“涂金银龙凤鞍勒”“金线绣方鞯”等贺宋朝皇帝生日。这套马鞍制作精致美观,反映出契丹族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鞍具装饰艺术的绝妙高。

镶玉银鞓蹀躞带、鞧带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

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在隋唐时代,玉带是官阶地位的标识,是一种几块到十几块玉片镶缀的腰带,材质上以金玉结合的方式最为尊贵,数量上以十三块玉带板为最高。隋唐时代,空前开放,异域文化对中国本有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蹀躞带既是其中的例子,流行于北周至初唐,每块玉板的下方有带环的称之为“蹀躞带”,带间的带环,用于悬挂刀剑弓箭等等,具有很强的收纳功能。“蹀躞”一词本意是小步快跑。

辽代由于在政治上“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官员所用腰带也因官之南北不同,而有明显区别,大体可以根据有无蹀躞分为蹀躞带和无蹀躞带。

这套镶玉银鞓蹀躞带、鞧带用薄银片制作,蹀躞带垂挂于鞍座后部左右两侧,每侧4条长带,1条短带。每条长带上钉8件、共64件马形玉饰。两条短带各套1件扁桃形无扣针的银带扣,分别与鞧带相连接。鞧带由1条长银带和2条短银带连接成,带上钉玉节约、玉饰件。长带两端连接于鞍座后两侧的蹀躞短带上,然后挽结成扣,下端垂于马腹左右两侧。2条短带呈丁字形,连接于长带中部两侧,相互对称,垂于马尻两侧。契丹鞍辔以其高超的装饰艺术深受中原人士喜爱,“天下鞍辔、器械,并取契丹样装饰以为美好”,以致于后汉高祖下诏禁止仿造契丹样马具装饰。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马具均为宫廷匠师仿实物大小、形制而特制的明器,其保存之完好、装饰之华美,从这套镶玉银鞓蹀躞带、鞧带可见一斑。

备猎图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

克力代乡喇嘛沟辽墓出土

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藏

这幅《备猎图》表现的是春猎时即将出发的场面。画面中绘五个契丹男子,均半侧身右向而立。分前后两排。前排三人,右数第一人袖手,腰挎一扁鼓,髡发,身后飘一发辫,面含微笑。第二人为一长者,右手戴手套,擎一淡红色海东青。第三人为一青年,捧一白面蓝里高筒靴。后排二人,右者双手抱一红色木琴,脑后一发辫打结成团状。左者蓄八字胡,右手握一红色弓,左手执箭两支。

玛瑙臂鞲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松山区大夫营子辽墓出土

赤峰市博物馆藏

《说文》中解释:"鞲,臂衣也",鞲最早用皮革制作,射箭时用的。射过箭的人都知道,如果用右手射箭的话,拉开弓以后,左臂非常容易受伤,所以要用皮革包裹胳膊,起保护作用。海东青”是出产在乌苏里江畔的名鹰,尖喙利爪,雄健异常,能捕捉比它大几倍的天鹅。辽国王室、辽国王室、贵族对“海东青”非常喜爱。王室专设鹰坊子弟以蓄养“海东青”。辽人非常喜欢训鹰,利用鹰去捕获猎物。鹰在飞回落在主人胳膊上的时候,非常容易抓伤主人,因此辽人发明了硬度较高的玉臂鞲,作为胳膊的护具。

契丹人建立辽国后,便开始对女真人进行盘剥,辽统治者每年都向女真人索取贡品。由于辽国诸帝都嗜好游猎,作为捕猎最佳助手的海东青便成了贡品中极其重要的一项。为了抢到到最好的鸟儿,女真各部落不得不去强攻本是同族的其他部落。女真人几乎抓尽了境内的海东青进贡给辽,却仍然不能满足贪婪的辽国统治者。契丹贵族除了向女真人榨取海东青和财物外,还要他们献美女伴宿,既不问出嫁与否,也不问门第高低,任意凌辱之,称之为荐枕。这更加激起了女真人的无比仇恨。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昏庸残暴,治国无方,导致民怨四起。面对即将崩塌的帝国大厦,天祚帝毫无察觉,依旧日夜玩乐。据史料记载,天祚帝爱好打猎,出猎时喜欢让海东青和猎犬紧紧相随。由于海东青是捕猎能手,天祚帝便强令女真人捕捉大量海东青进贡。而此时的女真诸部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逐渐统一,完颜阿骨打对辽国腐朽残暴的统治恨之入骨,暗中发誓要灭了辽国。

交颈鸿雁玉佩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

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荷雁纹丝织品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巴林右旗短角牛场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猎虎图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

玛尼罕乡七家1号墓出土

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藏

这组《猎虎图》绘于墓室穹隆顶部,由六个梯形边框组合而成,墓门上方边框内画一红色立虎。虎头东尾西,长尾向上翘起,并弯曲呈勾状,细腰粗腿,前腿直立,后腿迈开,头略弯向右侧,画好眉、目后又加白色,使虎双目狰狞更显威风,虎下有数朵如意状云朵,虎上方点缀三枝牡丹花以补空白。

其余五个边框内各画一人乘一马,马四蹄腾空,疾驰奔向老虎。西壁脱落严重,只存局部有如意形云朵,其余四面保存较好。西北侧壁骑者所乘为灰色马,白鞍红鞯,乘坐者右手握缰,左手扬鞭作打马状,头戴黑色平顶帽,两条细带在脑后飘起,身着淡蓝色圆领紧袖长袍,腰系黑色带,上身前倾,双目前视。北侧壁一骑为红色马,白鞍黑鞯,乘者左手握缰,右臂挥起,当在扬鞭策马,鞭脱落。身着红色圆领紧袖长袍,头戴黑色帽,足蹬白靴。东北面一骑为灰色马带黑斑,白鞍黑鞯,乘者上身前倾,拉满弓搭箭正欲射出。身着浅蓝色圆领紧袖长袍,头戴软脚黑色圆顶帽。东南壁一骑为红色马,白鞍蓝鞯,乘者拉满弓搭箭欲射出,身着黑色紧袖长袍,足蹬白靴,头戴黑色帽,飘带从脑后绕于嘴部,为避免飘带影响射箭,射猎者用嘴叼住飘带。每匹马之周围均画数朵如意形云朵,云朵蓝、红相间,十分艳丽,再向上的空白处画数枝牡丹花。

水晶骨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克什克腾旗二八地辽墓出土

赤峰市博物馆藏

骨朵为辽代帝王、官吏或衙役随身携带的武器,因其用途和形状的不同,有蒜头棒、铁瓜、朱蒜、瓜锤、锤挝等名称。除用作常备武器外,骨朵还用作杖击类刑具、卤簿仪仗类器具及作为某种身份地位的标志,《辽史》中记载:“铁骨朵之法,杖五或七下”。这件水晶玉骨朵,当为契丹贵族游猎出行时的仪仗用具。

穹庐陶器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巴林左旗辽上京塔子沟出土

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

辽代契丹人大都生活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一年四季,逐水草而迁徙,“以车帐为家”,居住在“穹庐”式毡帐之中。有一首《契丹风土歌》,形象地描述了契丹人的草原生活,“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一春浪荡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

契丹人的“穹庐”式毡帐住所,在不少出土辽墓壁画中都有形象描绘。如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二八地辽墓石棺上的一幅画,即非常逼真地反映了辽代契丹人的草原“穹庐”式住所,即便是受中原汉族居住文化影响,辽朝统治者先后修建、改造了五京都城,都城内也修建了好多仿汉式宫殿,但契丹皇帝似乎仍留恋草原上的“穹庐”式毡帐。辽中京是圣宗时期仿中原北宋都城修建的皇都,至辽末,中京皇城内已先后建有多座宫殿。但有趣的是,中京修建者最初概遵从圣宗皇帝的旨意,在设计宫殿布局的时候,预留了一些空地,作为搭建临时“穹庐”式毡帐(行宫)的专用区域。也就是说,契丹皇帝即便偶尔来到中京处理内政或外交(如接见北宋使臣)事务,也可能不是住在某固定式建筑的寝宫中,而是留宿在宫殿旁边临时搭建的毡帐内。

这件穹庐陶器为灰陶质地,夹有小颗粒粗砂。形为穹庐,拱顶圆壁。圆壁上有门窗,可活动,穹顶有盖。器物表面刻划了十只形态生动的鹿,草原民族生活气息浓郁。穹庐陶器本为骨灰罐,应源于契丹人日常居住的穹庐毡帐。

南北面官

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契丹就开始南下蚕食中原,至辽太宗耶律德光,借着中原后唐政权内讧的机会,帮助反叛的石敬瑭灭唐建晋,从而取得了燕云十六州。面对新获得的土地和人口,契丹统治者依据他们从唐朝学来的经验,创造性的施行南北面官、因俗而治的国策。这种灵活的统治方式,团结了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经略幽燕坐制南邦

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新崛起的契丹政权就重视南下经略中原,而中原处于残唐五代的动乱时代,各个割据势力内讧不断,这也给契丹可乘之机。公元年,石敬瑭在太原造反,乞援于辽太宗耶律德光。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帮助石敬瑭消灭后唐政权,建立后晋。石敬瑭将包含北京在内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十六州献于耶律德光。一面是草原地区、一面是燕云十六州、东丹国,如何管理这些不同生产方式、不同风俗习惯的区域成为契丹统治者需要考虑的政治问题。

砖雕残片

北京市崇文区西马场

洋桥村赵德钧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鎏金盏与盏托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巴林左旗盘羊沟墓出土

赤峰市博物馆藏

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巴林左旗文物工作者发现盘羊沟一处古墓葬出现了盗坑,为了防止该墓葬被进一步破坏,由赤峰市博物馆和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该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清理发掘。而意想不到的是,此墓墓主人就是历史学者一直苦苦寻找的后唐皇帝李存勖的妻子"伊氏贵妃”。该墓为砖结构多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主室、左右耳室组成。墓中出土有银质茶具,青釉、白釉瓷器,铜镜、铜尺,墓志等文物余件。在这些遗物中,墓志的出土尤为珍贵,它弥补了史书关于德妃伊氏记述简略的缺憾,对研究辽代早期契丹人与后唐汉人的关系更是意义重大。

根据德妃墓中出土的墓志,并结合史料记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伊德妃在后唐建立之前就嫁给了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最初被封为燕国夫人。她才貌双全,在辅佐李存勖建立后唐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年被封为德妃。年李存勖死于兴教门兵变,明宗李亶继位,遣散了庄宗李存勖的后宫,德妃回到了汾州,被以先帝遗妃供养。年,后唐末帝李从珂派大将张敬达征讨坐镇晋阳的石敬瑭,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辽国乞降。辽太宗耶律德光亲率五万大军南下。后唐灭亡,石敬瑭建立后晋。德妃随耶律德光来到辽国,受到了厚遇,居住在怀州,并在此生活了七年。她在契丹和后晋的关系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茶匙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巴林左旗盘羊沟墓出土

赤峰市博物馆藏

官分南北因俗而治

面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臣民,辽太宗耶律德光建立了“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管理体系。在中枢官制上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大系统,在地方上,部族制和州县制并存,即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汉人和渤海人则使用唐朝时用的州县制。而且,辽的法律制度也不断完善,在辽兴宗时期颁布过《重熙条制》,契丹法和汉法分别应用于不同地区。

银鎏金莲花纹捍腰

辽宁省凌源市小喇嘛沟辽墓出土

凌源市博物馆藏

这件银鎏金莲花纹捍腰两端低而中间高。底部平齐,上部连弧状,呈山字形。联珠纹一周区分内外。边棱与联珠纹中间分布如意云纹,余白处填补鱼子纹。联珠纹内中间是一朵盛开莲花,莲瓣错落,莲子可数。莲花下部为一株芡实,以中心为轴,莲花、荷叶左右对称分布。根据叶茂台辽墓出土捍腰位置可知,捍腰是背部饰,前面连接袍带,系于腰部。

金銙银鞓蹀躞带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

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在隋唐时代,玉带是官阶地位的标识,是一种几块到十几块玉片镶缀的腰帶,材质上以金玉结合的方式最为尊贵,数量上以十三块玉带板为最高。隋唐时代,空前开放,异域文化对中国本有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蹀躞带即是其中的例子,流行于北周至初唐,每块玉板的下方有带环的称之为蹀躞帶,带间的带环,用于悬挂刀剑弓箭等等,具有很强的收纳功能。“蹀躞”一词本意是小步快跑。

江苏省扬州市曹庄隋唐墓曾出土过一条蹀躞金玉带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这条蹀躞金玉带应为隋炀帝生前佩戴之物,除显示出他非同寻常的身份,也彰显他对衣着打扮的讲究,也是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体现。

辽代由于在政治上“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官员所用腰带也因官之南北不同,而有明显区别,大体可以根据有无蹀躞分为蹀躞(腰)带和无蹀躞(腰)带。蹀躞是指腰带上垂下来的带子,古代游牧民族常用这种带子把物品系在腰带之上。

华夷同风

辽代在制度安排和管理方面多有创新和特点,不过,其在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上——皇帝制度——与同时期的北宋保持一致。南北双方都是皇帝制度,因而又有北朝、南朝之称。根本制度的一致与趋同使得南北双方在政治理想、社会价值、道德风尚等方面表现出类似。辽代统治者对中原文化采取宽容及吸收的态度,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

君臣同志华夷同风

在兴起之初,耶律阿保机通过血腥的斗争,完成了从部落推选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公元年,耶律阿保机即皇帝位,上尊号曰天皇帝。之后,他数次平定自己兄弟们发动的叛乱,又经过辽太宗、世宗、穆宗、景宗数朝,最终确立了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实行君主制的辽国统治者,也把儒家标榜的大同社会作为理想。

越窑青釉划花宴乐人物纹注壶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宝山韩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越窑是我国烧瓷最早的青瓷窑之一,目前已发现汉代到南宋时期的窑址多处。越窑唐代形成独特的风格而成为南方著名瓷窑,釉色"类玉类冰"。五代、北宋初越窑瓷器的烧造达到最高峰。

注壶一般与温碗、托盏配套使用,组成一套酒器。这件越窑青釉划花宴乐人物纹注壶所饰细线划花是越窑北宋早期常见的装饰手法,而壶腹部所划宴乐人物图案则十分罕见。

蟾蜍松石金戒指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契丹民族和其他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一样,崇尚对黄金的追逐,闪耀太阳光芒的黄金制品一直是契丹贵族最为喜欢的饰品,辽代黄金工艺吸取周边各族的文明成果,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时独树一帜、工艺精湛的一个手工业部门,辽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的金银陪葬品。

文物彬彬不异中华

辽代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与形成的重要时期和典型之一,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它分不同层次,从最基本的、物质层面的认同,继而深化提升到图腾、英雄人物、价值观、族源上的认同等等。通过了解辽代契丹族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种种表现、变化与演进,会使我们对文化认同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更加清晰、明了。

乳钉纹高颈玻璃瓶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

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辽陈国公主与墓为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

陈国公主墓构筑规模虽然不大,但随葬器物却非常丰富、精致。公主与驸马均头枕银枕,身着银丝网络,戴金面具,着银靴,胸佩琥珀璎珞,束带。公主头戴珍珠琥珀头饰,颈戴琥珀珍珠项链,两腕各戴一副金镯,每个手指各戴金戒指一枚,身佩金荷包、金针筒、铁刀以及各种玉佩和琥珀佩。驸马腰束金銙银鞓蹀躞带,带上挂银刀、银锥。

关于辽国皇陵的考古材料我们所知甚少,辽陈国公主墓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就其等级而言是仅次于皇陵的重要遗存。因而该墓的发现,就其考古、学术价值来说,可以和皇陵相提并论。在其周围还陆续勘查出大量的墓葬,据专家推断,这些墓葬应该就是萧氏家族的墓群。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这批珍贵文物,是我国考古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发现。这对重新评价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在缔造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历史贡献,及深入研究辽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件乳钉纹高颈玻璃瓶无色透明,表面有风化层。敞口,细颈呈漏斗形,鼓腹,喇叭状高圈足,花式镂空把手。腹壁磨雕五周小乳钉纹,口沿上一周为淡蓝色,底外部有吹塑疤痕。日本大原美术馆收藏1件伊朗出土的玻璃把杯,在器形上与此杯相似。此杯把手特色之一是,把手在玻璃熔液尚未凝固前堆砌而成花式镂空的效果。

动物形玉佩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

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佩为白玉质,一组六件。上端为一花边方形玉雕,正面花边内雕一圆形,其中以极细的线条刻画十二生肖。玉雕下放用金链垂挂蛇、猴、蝎、蟾蜍、蜥等动物玉饰件。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白音敖包乡哈达伙房村王家湾南山坡,坐落着辽代的玉雕作坊。遗存的玉石、加工工具和磨具,证实了辽代玉器加工工具非常精密,制玉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件玉佩造型新颖、雕琢精细,再现了辽代高超的玉器制作工艺。

银壶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

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莲花形铜烛台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

多伦县小王力沟辽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小王力沟辽墓,位于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历史上是辽代奚族、后族分布集中之地。

2号墓主为辽圣宗贵妃,《辽史》对其有相关记载,很可能为辽圣宗第一位皇后。即使是辽代贵妃墓,也属首次发现。萧贵妃家族是辽代后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一族曾出现过五位皇后,十余人为王爵位,北府宰相三十余人,贵妃墓志的出土对辽史相关研究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贵妃墓中出土了代表皇室等级地位的高规格葬具,如银鎏金镂空凤纹高翅冠、金花银镂空凤纹高靿靴、金镶玉龙纹玉捍腰等,如此高规格的葬具属于首次发现。

小王力沟辽墓的发现对研究辽代历史,特别是辽代后族的萧氏家族及辽代奚族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而发现萧姓贵妃墓葬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就是证明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这件莲花形铜烛台烛台中间为圆柱状杆,可分三节。附件及装饰可分三层,顶部第一层烛台为筒形口,仰莲托。中间第二层在莲叶托中部有方形花蕾,花蕾下三个方形卡槽内嵌入三枝曲柄烛台;烛台的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均为筒形口,仰莲托。第三层为大片莲叶,有两处经过填补的砂眼。圆柱状杆的底部连接三个弯弧蹄形足,足尖呈如意云头状。烛台的各部件分体铸造,焊接成形,然后套接、插嵌组合而成,拆装自如。

银鎏金女面具

辽宁省凌源市小喇嘛沟辽墓出土

凌源市博物馆藏

小喇嘛沟辽墓群,位于辽宁省凌源市凌源镇八里堡村,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进行发掘,共清理了11座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随葬遗物。其中,金银器是重要的一类遗物,器类包括装敛具、马具和饮食器等,是研究辽代金银器工艺的重要资料。

契丹民族的葬具极具特色,特别是以罩在死者脸上的金属面具和裹在全身的金属网络为重要标志。面具也被称为“覆面”,中原地区有用玉缝缀在织物上的覆面。这件面具用银板经捶揲錾刻而成,呈半浮雕状,通体鎏金.面具各器官均仿制死者生前的形象,轮廓清晰,表情安详。在面具边缘对称钻有圆孔,为固定面具的穿孔。

除覆盖金属面具外,契丹人还有“络尸”的丧葬习俗。根据人体的各部位,先分编成头网、臂网、手网、胸背网、腹网、腿网7部分,各部位编织完后,穿套于死者内衣之外,再将各部位衔接成一整体。网络之外再穿外衣,束腰带,戴面具,套银靴,佩首饰等。辽代出土的网络葬衣有银丝网络、铜丝网络和鎏金铜丝网络,有的只有手或足的局部,有的则朽残不全。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银丝网络和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豪欠营六号辽墓铜丝网络等的出土,证实了随葬网络和面具的墓主人应是契丹贵族或统治阶层的人物。对于穿网络、戴面具的葬俗,有的学者认为这种葬俗源于萨满教的信仰,有的认为是受佛教的影响,有的认为是出于对尸体的保护及受汉朝“玉柙”的影响并结合契丹本民族绳网和鱼网裹尸的古老葬俗而形成。

银鎏金对凤纹冠饰

辽宁省凌源市小喇嘛沟辽墓出土

凌源市博物馆藏

这件银鎏金对凤纹冠饰镂空双凤相对,立于如意云纹上。立凤勾喙长颈,芝冠长鬃,翅振而尾卷,双凤之间为四重如意云纹。下部横梁中间錾刻缠枝花叶,左右对称,边缘连珠,两端为芝冠凤首。

银鎏金冠

辽宁省凌源市小喇嘛沟辽墓出土

凌源市博物馆藏

黄釉提梁鸡冠壶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出土

赤峰市博物馆藏

鸡冠壶,又称马镫壶、皮囊壶,是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形状仿契丹族使用的皮袋容器,壶上部有鸡冠状孔鼻,故名。式样大体可分五种:扁身单孔式、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矮身横梁式。其年代早晚,通常以壶身所保留的皮囊容器特点的多少来区分。

白釉剔花洗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公安局移交

赤峰市博物馆藏

凤纹彩绘石桌面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

辽怀陵遗址床金沟辽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契丹大字残碑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巴林左旗辽祖陵龟趺山出土

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

神册五年(年),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授意下由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的契丹大字约有三千余字。契丹文颁布以后,立刻在辽国境内使用。由于契丹境内的汉族都使用汉文,契丹文只会通行于契丹民族中。但是,契丹上层统治者大都通晓汉文,并以汉文为尊,契丹文使用范围有限。尽管契丹文是当时辽的官方文字,但远不如汉字使用的普遍,这样就不得不改革大字。

契丹小字由耶律迭剌受回鹘文启示对大字加以改造而成。小字为拼音文字,较大字简便,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即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契丹小字约五百个发音符号。

虽然辽国灭亡了,契丹文仍然被女真人所使用,并帮助创造女真文。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年)“诏罢契丹字”,一共使用了三百多年。从出土的契丹文哀册和碑刻来看,大字是一种表意方块字,其中夹杂一些直接借用汉字的形式。小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利用汉字笔画形体创制出多个原字,然后缀合拼写成词。原字分正楷、行草、篆书等字体,篆体字的拼写方式异于正楷和行草,采取鱼贯式而不是层叠式。行文的款式自上而下竖写,自右而左换行,敬词抬头或空格。

彩绘木雕饰

征集

辽宁省博物馆藏

辽宁省博物馆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征集收藏了四块彩绘木雕饰,据传出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

这件彩绘木雕饰浮雕为一儒士形象。此人戴黑头巾,留有胡须,身穿长衫,跏趺坐姿,坐于三朵祥云之上。手放于膝盖,帔帛自双肩绕臂垂下。比较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明《仇英款宿神形图卷》可知其为二十八宿之觜宿。

辽博收藏的木雕饰与辽庆陵皇族陪葬墓耶律弘本墓中出土的三件木板浮雕人物像形制、雕刻技法完全相同,只是图像人物有异,应为一组。

浮雕四神石棺

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

五台子乡孤家子村出土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四神石棺盖体分离,用两块淡绿色砂岩雕刻而成。整体呈殿式。棺盖为庑殿顶,四面坡,正背两面各纵排26条瓦垅,左右两面各横向瓦垅18条,檐下雕半圆弧形滴水。四垂脊尽头各雕一吻兽,圆目,有须,阔口露齿。正脊背上有两长方形刻槽,推测上面原有装饰物。底座为方形,素面。棺体左、后、右三面为板壁,前雕门窗,前后两面均有承檐柱四根,将前后两面均分为三部分,形成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样式。柱础为覆盆莲花状,正面立柱出露5个棱面,推测为八棱形柱,上部略窄。立柱间有普拍枋,枋间承两朵斗拱,斗拱上乘撩檐门槛,框内板门两扇,四角雕有三叶状花纹,门正中雕出门环及铁锁。门楣正上方浮雕朱雀图案。朱雀体态端庄秀丽,双足扣于门楣之上,圆眼、尖喙,双翅横展呈预飞翔状,头顶5条羽毛,翎羽雕刻得十分精细。门左右两侧雕长方形棂窗,左侧8条竖向窗棂,右侧5条。后面正中浮雕玄武图案,四周无装饰。龟身粗壮,昂首,短尾,卧伏于地,一蛇缠绕于龟身之上,尾弯曲,仰脖,低首,与龟四目相视,形象生动、逼真。

塔寺巍巍

辽代统治者推崇佛教,使得佛教在中国北部得到了辉煌发展。大量的皇家赐予、信徒的供养,寺院经济繁盛发展,高大的寺院建筑星罗棋布于帝国的都会州县。通过寺院俗讲、浴佛、荼毗火葬、千人邑等活动,佛教浸润到整个社会,成为重要文化纽带,并促进了民族融合。

彩绘汉白玉释迦佛涅槃像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

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出土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释迦佛舍利塔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辽庆州城遗址西北隅。建于辽重熙十六年至重熙十八年(-年)间,由辽兴宗耶律宗真生母章圣皇太后“特建”。在20世纪末对该塔维修时,从塔刹的天宫中发现了一批辽代佛教珍贵文物。

彩绘汉白玉释迦佛涅槃像为汉白玉石质,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内,同样形制的彩绘汉白玉释迦佛涅槃像共出土三件。

佛陀右向侧卧,头枕圆枕,枕施红色,枕两端凸刻六瓣莲花。佛像螺形高髻,大耳垂肩,面部长圆丰满,下颊圆硕。穿红色双领下垂袈裟,衣显绵厚。袒胸,前胸饱满,内着僧衹支,腹部系结带,下着长裙,裙褶竖线阳刻且排列有序。佛右手支垫于耳后,闭目,神态安祥,有“圆寂”涅槃之意境。肘部全裸,左手过膝平放于左腿上。跣足,十趾整齐并拢,脚底板平。

长方形基座正面剔地浮雕三只卧狮,中间狮正卧,左右两狮侧卧。基座背面亦有三只卧狮,基座左右两面又各有一尊卧狮。

联珠人物纹绣经袱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

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出土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联珠人物纹绣经袱正面为红色罗,背面用白绢作夹层,一角有绢带,为包裹时打结用。正中团窠联珠环,窠内绣一骑马人物。人侧骑正视,戴皮棉帽,披铠甲袍,着棕色皮靴。面形方正,体魄壮实,黄色胡须两边翘起,双手高擎鹰鹘两只。马身上披挂铠甲,马尾结扎成花状,作奔跑状,空隙处绣犀牛角、双钱、法轮、珊瑚等杂宝纹饰。上下两端各有直条带作边。

绿釉净瓶

北京市密云县冶仙塔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净瓶为佛教用器,源于佛国印度,僧侣游方时可以随身携带用以贮水或净手。一般从肩部的流口部注水,从长长的管流中倒出。瓷质净水瓶流行于唐代、宋代及辽代。这件绿釉净瓶的特别之处在于瓶体刻"杜家"款。

錾刻龙纹花式口银碟

辽宁省朝阳市北塔天宫出土

朝阳北塔博物馆藏

朝阳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双塔街北端,因市内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称东塔、南塔、北塔。朝阳北塔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年前后),是北魏文成明皇后冯氏在三燕龙城宫殿旧址上,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和弘扬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图”(十六国的前燕、后燕和北燕均曾都于龙城,因此朝阳有“三燕故都”之称)。“思燕佛图”为木构楼阁式塔,后毁于火灾。

隋文帝仁寿年间诏命在其台基上重建成密檐式砖塔,称为宝安寺塔。唐天宝年间曾修饰一新。辽初和辽重熙十三年两度维修,更名为延昌寺塔。形成了现今以三燕宫殿夯土台基为地基,“思燕佛图”的台基为台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塔为外表的朝阳北塔。其独特的“塔上塔”“塔包塔”的构筑形式,以及“五世同堂”的悠久历史,十分罕见。

波斯玻璃瓶

辽宁省朝阳市北塔天宫出土

朝阳北塔博物馆藏

公元前年前,古埃及人已制出玻璃装饰品和简单玻璃器皿,当时只有有色玻璃。约公元前年前,我国制造出无色玻璃。由于瓷器制造业非常发达,玻璃的出现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而西亚的一些国家却非常重视玻璃的制造,经过多年的努力,当时的玻璃制造工业已经可以与现代的工艺相媲美。

这件玻璃制品就来自波斯等地,透明度非常高,接近于现代玻璃。在唐代玻璃通过丝绸之路进入到中国,由于难得一见,所以只有贵族使用,寻常百姓无缘得见。

银菩提树

辽宁省朝阳市北塔天宫出土

朝阳北塔博物馆藏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佛祖既然是在此树下“成道”,此树便被称为菩提树。

在印度,每个佛教寺庙都要求至少种植一棵菩提树。印度非常讲究菩提树的“血脉”,并以当年佛祖顿悟时的圣菩提树直系后代为尊。有种说法称,前3世纪,阿育王的妹妹砍下了圣菩提树的一棵树枝,将其带到了斯里兰卡并种植成活。后来位于菩提迦耶的圣菩提树在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时被毁,斯里兰卡的菩提树便成了维系佛祖渊源的“血脉”。在印度佛教圣地所植的菩提树,包括佛祖打坐原址菩提迦耶的圣菩提树,全部由斯里兰卡的菩提树嫁接而来。

佛塔出土画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宁城县辽中京遗址出土

宁城辽中京博物馆藏

白釉黑花双系罐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

新惠市乃林皋遗址出土

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藏

这件白釉黑花双系罐灰白胎挂白衣,白釉泛黄。敛口、圆唇外突、双耳、小圈足。腹部对称画两幅“赃官”漫画,双耳上各书一“王”字。据专家考证,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漫画形象。

“海东青”鎏金铜饰片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海东青”鎏金铜饰片为海冬青正面捕猎形象,双翼张开,利爪扑地,线条流畅。饰片周边亦有钉孔,为小帐装饰。

海东青属于鹰隼类飞禽。女真族为辽国进贡海东青而不胜其苦,因致于叛。辽代的皇帝,每年春天在鸭子河(今松花江)附近放海东青捕天鹅,捕到第一只天鹅,要摆宴庆贺,名曰“头鹅宴”。金、元时期女真族和蒙古族的贵族也有用海东青捕猎的习俗。

天鹅生活在江河湖泊,喜欢吃蚌。有的蚌中有珍珠,也被天鹅吞下去了。尽管千只河蚌里不一定有一粒珍珠……可是人们偶然发现一只天鹅嗉中藏有珍珠,就盲目得出结论:每只天鹅嗉中都有珍珠,从此天鹅成为可怜的牺牲品。辽代的皇帝非常喜欢用海东青追杀天鹅,以便取出天鹅嗉中的珍珠和食天鹅肉。

资料来源:首都博物馆等

图片摄影:山谷回音

其他展览推荐:

到国博,看“蜀宝”

石牛对石虎,黄金万万五

寻真,回溯“半部中国考古学史”

欢迎扫描







































北京白癜风治疗去那家医院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电话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