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薄熙惠)年5月,在长达40.5公里的省道“绥三线”上,机器轰鸣、车来车往,凌源筑路大军展开了辽宁省首条旅游观光公路的建设工程。这项工程因为是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示范工程”而在凌源交通公路工程建设史上显得特别重要。 省道“绥三线”的前身为凌源的“南老线”,修建于解放前,为四级路,上世纪60年代改造为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年提升为县级公路。该条公路所经区域地形较为复杂,晴通雨阻情况突出,路面狭窄,缺桥少涵、有河无桥路段较多,山岭路段弯多坡陡,沿线缺少安全设施,至年末,裂缝、沉陷和翻浆等病害多,已经不能适应交通不断增长的需要。尤其是前槽岭段及胡家沟岭段盘恒直达山顶,道路险峻,给出行带来了极大安全隐患。为此,近两年来,凌源市积极跑部进省,拟对“绥三线”原址进行修复、改造,受到了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厅的高度重视。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要求、交通部“五个交通”发展总体目标和《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指导意见》,辽宁省交通厅制定了《辽宁省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工作方案》,初步确定凌源市“S-绥三线市界至南松岭子段”改建工程为“上报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示范工程”。 该项目改建后,公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为8.5-20米,路面宽度为7.5-15米。除特殊路段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外,其余路段均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新改建桥梁设计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为一级;新改建桥梁.28米/16座、涵洞.86米/42道。 该项工程于年5月全线施工,将于年9月峻工,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改善原有道路状况,基本解决“绥三线”沿线各乡镇与建昌县交界段道路通行安全的问题,改变目前沿线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的局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项目所经过的河坎子乡和沟门子镇部分村,地处青龙河保护区内,沿路河流密布、山势险峻,层峦叠嶂,景色优美。因此,辽宁省政府确定这条路为“辽宁省首条旅游观光线路”,确定为连接“秦皇岛-绥中-凌源-三十家子-赤峰”重要的旅游交通线路,对于拉动辽西地区旅游经济增长意义重大;项目在辽宁首次提出建设“观光旅游隧道”,两条遂道分别安排在前曹岭和和胡家岭,遂道总长米。 为确保科学施工,该项目设计认真落实“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理念,贯彻“科学规划扩容方式和生态选线、美学设计、路域景观相结合”的宗旨。在越岭路段前槽岭及胡家沟段路段,设计两条隧道,其中前槽岭隧道米,胡家沟隧道米,对路基中的土石方工程、防护工程、棚洞工程和路面工程、隧道工程、安全设施、绿化工程、服务设施进行了严格规划设计,尤其是在在前槽岭隧道出口设置养护站一处,占地平米;设置服务区一处,建筑面积平米,停车泊位个。 近日,记者深入“绥三线”施工工地进行了深入采访,市公路段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交通部和省交通厅、朝阳市交通局、凌源交通局对这个项目高度重视,在组织领导、技术保障、各方协调、职工培训教育、资金支持注入等方面全力支持,项目进顺利;施工中,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得到应用。凌源市公路段组织大型机械和筑路职工,每天早晨4点开始施工,晚上8点收工,工人们干劲十足。 河坎子乡党委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这条路的建设,对于拉动全乡旅游产业是个福音,河坎子乡必将抓住这次机会,着力推进旅游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全在推动河坎子乡经济社会发展。 |